5月16日,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加班加點、全員在崗。 記者 劉冀城 攝
突發的疫情讓湛江按下了暫停鍵,城市安靜了,120急救熱線卻異常繁忙起來。作為“生命線”的120,是疫情防控的前哨,是搶救生命的運輸線。疫情發生后,湛江市120急救指揮中心“逆行”而上,全力投身到疫情防控當中,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生命守護者”的使命和擔當,成為了疫情下溫暖的“生命線”。
增設調度座席 拓寬救援通道
120急救指揮中心通過一根細細的電話線連接著病人和各急救站,是生命延續的希望和保障。疫情之下的120電話成了市民求救、咨詢的熱線。
疫情發生以來,市120急救指揮中心的電話呼叫量驟增,調度大廳的鈴聲此起彼伏,日均電話量從平時的830次迅速升到1820次,最高一天電話量突破2036次,平均每分鐘接聽電話2.8個;日均派診量從平時的78次上升到159次,是平時的2倍多,最多的一天派診量為170次。
戰“疫”中,調度大廳座無虛席,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讓調度員們一刻都不能停歇。為了保證調度“打得進來、派得出去”,疫情發生以來,中心內調度座席從6個增至12個,調度員三班倒;為提升來電受理能力,中心又緊急增設30臺咨詢電話,以應對高峰期可能的電話排隊和各類解釋咨詢來電,全力護航“120”這條生命熱線24小時暢通無阻。
舍小家為大家 全員24小時在崗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全體員工加班加點、全員上崗。調度室的地上,休息室的沙發上……暫時成為了值班人員休息的地方。
單位食堂晚上不供餐,調度室對面的就餐室成了臨時廚房。5月7日,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市120急救指揮中心財務科科長陳紅梅主動做起了單位的“御用大廚”,她從家里搬來電飯鍋、蒸鍋,每頓煮17杯大米,燒30個人的飯菜,雖不豐富,但總算解決了同事們吃飯的問題。
市120急救指揮中心主任陳明以中心為家,與中心調度員一道吃住在單位。每天上百個電話溝通協調轉運病人,無論白天黑夜,調度大廳都有他堅守崗位、帶頭奮戰的身影。
在燈火通明的指揮調度大廳,只有響不停的電話鈴聲和忙碌的背影。工作加碼,壓力驟增,但沒有一人退縮,每個人都是舍小家為大家。今年9月即將退休的陳華蓮以中心為家,連續10天沒有回家,堅守在調度中心,協調解決危重難急的工作;兩孩母親肖曉杏暫時放下家中幼兒,全身心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的崗位中……
他們說:“為生命守護,是肩上的使命,不能耽誤任何一個急危重癥病人的院前急救。”
科學精準調度 當好防疫哨兵
為有效應對疫情,120急救指揮中心除了承擔著全市日常接警工作以外,更肩負著“三區”發熱病人、中高風險地區返回人員、紅碼、密接、次密接等人員隔離轉運工作重任。同時,疫情封控區等重點區域內的一些非急危重癥患者,比如孕產檢、透析、化療、腫瘤等人員的就醫需求,都會把120作為第一求助電話。
疫情發生以來,市120急救指揮中心發揮自主能動性,不斷優化工作流程,充分發揮前哨作用。率先在救護車內完成抗原檢測工作,及時分診、預檢,減少院感發生率。疫情發生后,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及時調遣負壓或普通救護車轉送患者等工作,靈活地調整調派方案,確保發熱患者撥打120后正確指揮調度,使患者得到及時救治。
“我們會始終堅持在抗疫一線,為全市人民時刻守護好這條生命線。同時希望廣大市民正確使用‘120’電話,不要濫用和惡意占用有限的急救資源。”陳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