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九九_久久中文精品_欧美日韩中出_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登錄湛江云媒賬號

祖傳老手藝 蒲草編成“金”

2022-05-25 10:27 來源:湛江日報 作者:文/記者曹龍彬 通訊員戴李春 圖/記者張鋒鋒

近日,記者到雷州市沈塘鎮平余村走訪,沿著雷湖快線行駛到沈塘鎮平余村路段,可以看到路邊的農田里長著連片的蒲草。蒲草,是生長于沼澤地帶的草本植物,可加工編織成各種蒲制品。沈塘鎮,素有“蒲草之鄉”之稱,蒲草種植和加工編織已有數百年歷史,目前雷州蒲織技藝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雷州蒲織的“三大”創新

雷州蒲織是一種以手工方式把蒲草編織成日常用品的傳統技藝。工序有選草、舂草、染草、起頭、織肉、織花、織角、穿邊等,產品有草席、草袋、草扇、草帽等,且以草席為大宗。《海康縣續志》記載:“蒲草……拔起曬干,男女手織,大者曰席,小者曰苞。商人運售香港澳門及外洋各埠。”雷州蒲織具有手工、實用、環保等特點,淵源久遠,區域性強,流布區域覆蓋整個雷州半島。

雷州先民編織并使用蒲織品的歷史,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漢唐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對雷州蒲織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明清兩代,蒲織品已成為雷州大宗出口貨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雷州蒲織發展的高峰期,從業人員達10萬人,年產草席、草袋、提籃、草帽、草扇等近2000萬件。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雷州蒲織有“三大”創新:一是流行“穿邊”技術,取代了傳統的“織邊”技藝,生產出美觀整潔的“穿邊”床席;二是發明了“煮染”技術,利用素、綠、紅三色草料編織出“三角紋”、“棱形紋”組合圖案的“色席”;三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設計出“水波紋”、“城墻紋”、“回”字紋及“漢字”編織技術,催生了“花席”品牌。

沈塘蒲草編成“金”

沈塘鎮位于雷州市東北部,是半山坑半洋田地區。這里蒲草種植歷史悠久,素有“蒲織之鄉”之稱,蒲織業是這里傳統的手工業,這里的蒲織品工藝精致。2012年,蒲草種植達5000多畝,從事蒲草編織的人數達1.5萬人,占全鎮總人口的40%,年產值2000多萬元。目前,蒲草主要種植在撂荒耕地、水源較多但不流動、不適合種植糧食的農田。

在平余村,記者在不少戶人家的屋外看到,靠墻的地方堆放了一個個長方體的小鋼架。小鋼架用細鋼條焊接而成,手工精細。同行的鎮干部介紹,在每家每戶的大廳里,都會見到幾個婦女坐在地上編織,有用鉤子在沒編織好的席子穿針,也有用蒲草條往鋼架上編織。不少人家的屋子里有不少編好的各種規格的半成品以及各種形狀的做籃子用的木質模型。

據介紹,雷州市的蒲織手工業非常發達,目前開發了好幾百種手工藝品,如各種款式的小籮筐、草席、手袋、紙盒、文件夾等生活用品。2012年,雷州蒲織技藝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近幾年,該鎮蒲織產品開發出現良好勢頭,并從床上用品向日常用品發展,式樣新穎,如鞋、扇、墊、籃等環保型實用工藝品,富有較高的藝術欣賞性,暢銷全國各地及東南業各國,市場前景十分廣闊。而沈塘鎮廣東華蒲燈飾有限公司,把雷州蒲草編手作燈飾,產品銷往歐洲各地,年產值1000多萬元。

雷州蒲織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廣泛的社會傳承。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雷州族群正是憑著這一手藝謀生養家,甚至遠渡重洋,經商貿易,對我國南部沿海及東南亞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機械制品充斥著人們日益生產、生活用品,加之化學纖維的迅速發展,給蒲織品市場帶來一定的沖擊,與此同時也存在著契機,它能把陷入堅冰之中的蒲織業轉變到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就如何做大做強蒲草產業,引導蒲草編織業的發展?沈塘鎮鎮長黃亮表示,下一步,將充分利用撂荒農田,將其擴植到3000至4000畝。為了弘揚蒲草文化,打造成品牌,蒲草從交易到制成品將進行一體化生產,規范建設交易市場及烘干生產車間,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扶持,營造良好的投資辦廠環境。完善生產銷售網絡,通過舉辦展銷會等方式拓展國內外市場。

編輯:周子琪
值班主任:何杰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湛圖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鋼力量”
  • 雷州工業“組合拳”真勁!
  • 徐聞海上風電300兆瓦增容項目樁基礎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區舉辦“我心目中的紅樹林”青少年繪畫作品展覽
  • 廣前研學基地正式開園 湛江日報社大型軍旅夏令營火熱招募
  • 震撼!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
    熱點新聞排行
  • 月點擊
  • 周點擊
  • 日點擊
  •   
數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