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球在茶園采摘茶葉。 記者 李波 攝
11年前,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鄭永球退休,懷著對家鄉的熱愛,毅然選擇返回老家廉江市新民鎮羊角嶺村開建茶園。11年來,鄭永球將德道茶文化大觀園搞得有聲有色,促進農旅產業融合發展,率領鄉親們增收致富。
讓廉江茶揚名
拳拳游子意,切切家鄉情。鄭永球出生在廉江市新民鎮羊角嶺村,學生時代在華南農業大學攻讀植物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后,他留校任教,成為茶學專業的教師,是華南農業大學最早開設茶學專業課程的老師之一,培訓了眾多學生。和茶葉打了40余年交道的他,跑遍了全國各大茶葉種植、加工企業,他心中一直希望廉江茶能做到全國揚名。
為了帶動家鄉茶葉產業發展,鄭永球從1999年起就聯同華農幾個老師回到廉江長山鎮種100畝茶葉育種實驗田,他經常在茶園里做實驗,在育種、種植、施肥方面進行改進。從那時起,無論多忙,鄭永球每年都會多次帶著華農的老師和學生下鄉考察,為發展廉江茶產業出謀劃策。在鄭永球的推動下,廉江的茶產業,在全國打響了名氣。據廉江市農業農村局統計,目前廉江全市茶園面積3.9萬畝,年產量9160噸,產值8.5億元;引進培育新茶葉品種20多個,通過茶產業帶動旅游、物流等銷售超過10億元。
鄭永球說,廉江位于雷州半島北部,雨熱條件好,具有溫和適度、雨量充沛,且土地大多為紅壤,呈微酸性,有機質含量高,富含各種微量元素,擁有了種好茶樹的最重要的條件,發展茶產業大有前途。
帶領鄉親增收致富
2005年清明節,鄭永球回到家鄉新民鎮羊角嶺村掃墓時,發現村里有一片400畝的荒山,于是租下了這片荒山種茶。2011年,他從華南農業大學退休后,干脆從廣州回到家鄉,建起了茶園。目前茶葉基地面積近500畝,種有英紅九號、鴻雁、佛手、五嶺紅、金萱等20多個品種的茶葉,其中英紅九號種植面積近300畝。德道茶文化大觀園已經成為一個集生產、科技推廣、茶文化旅游及茶學游學為一體的茶文化觀光休閑茶園。2019年,該茶園被省農業農村廳及省文化和旅游廳評定為廣東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生產的廉江烏龍茶成功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有了茶基地的存在,周邊的鄉親更加容易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該茶基地現有固定工人20多人,每日可采摘上千斤茶青,分成幾個片區輪流采摘,一年四季幾乎采茶不斷。住在新塘仔村的采茶工李大姐高興地告訴記者:“到茶場采茶,每年都有三四萬元收入,又能照顧家里老小,一舉兩得。”
去年受疫情影響,該茶園茶葉銷量有所下降,但總體影響不大。其中,干茶銷售逾2萬斤。鄭永球介紹,德道茶文化大觀園是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實踐教學基地,通過自助摘茶、自助炒茶、參觀制茶過程,可以深度了解茶的歷史文化、種植文化、加工文化、品飲文化,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賞綠品茶,帶領周邊鄉親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