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第51個世界環境日,主題是“共建清潔美麗世界”。昨日,記者漫步在霞山觀海長廊木棧道,隨手一拍都是一幅幅水清岸綠、城水相依、天人和諧的美好畫面。(6月5日《湛江日報》)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一座城市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給予每個人的“綠色福利”。生態環境的優化,也為一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添了“綠色動力”。
在第51個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湛江日報推出了《紅林綠水 鷺飛魚躍》的圖片版報道,把霞山觀海長廊紅樹林棧道的美景推上了“C位”。水清岸綠、城水相依、天人和諧,在這片紅樹林里,舉目可見皆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模樣。這一版如畫美景,也成了近年湛江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亮麗縮影。
對湛江而言,綠色是城市發展的底色。2022年已過近半,關于生態環境的話題就多次沖上了同城熱搜。2月,湛江日報記者在雷州附城鎮南渡河畔拍攝的一組候鳥照片點燃了市民的“觀鳥”熱情。照片中,一只只站在電線上的候鳥就似五線譜上的一個個音符?!昂蝤B音符”奏響“生態樂章”,也成了近年來湛候鳥數量、品種越來越多的寫照。4月,“雷州灣白海豚”成了新晉“網寵”,30多只白海豚出游雷州灣,短短1天時間相關話題就獲得115家媒體轉發報道,總閱讀次數達6000多萬。而此前的3月,更有人在寶鋼湛江鋼鐵廠區附近海域拍到一群白海豚與鋼鐵廠“同框”。網友把白海豚視作“水質檢測員”,來“打卡”就是送來好消息的。而在近段時間,尤其是“五一”假期、端午假期,露營旅游在湛江迅速升溫。一抹湛藍、白云幾朵,成了露營拍照的絕美背景。打卡“湛江藍”,成了不少市民每天的“小確幸”;同框“湛江藍”,列入不少游客的“手信清單”。一個個熱搜話題的背后,是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認識越來越高。可以說,良好的生態環境正成為湛江的一張嶄新城市名片。
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綠色發展”已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如何將生態“高顏值”轉化成經濟“高增長”,如何將資源稟賦轉化為產業優勢,是湛江贏得未來必須作答的課題?!凹t樹林之城”,這就是湛江的答案。去年底,湛江正式提出要打造“紅樹林之城”、讓“湛江紅樹林”成為廣東生態建設的新名片。今年4月16日,湛江打造“紅樹林之城”迎來了兩件大事:一是湛江灣實驗室紅樹林保護研究中心揭牌;二是湛江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成立。這意味著湛江“紅樹林之城”建設邁出了實質性的一大步,兩者將分別從技術和資金兩方面為湛江紅樹林保護、“紅樹林之城”建設提供強力支撐。建設“紅樹林之城”,不僅僅局限于一片一地的紅樹林本身,而是對湛江生態環境保護與開發的重新審視,是對“兩山”轉換、推動“雙碳”的創新作答。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鍛造綠色發展更強競爭力,更高水平建好“紅樹林之城”,湛江始終在路上。面對紅樹林打開的“藍碳”新窗口,湛江能否以“紅樹林之城”建設闖出海洋碳匯發展的全新路徑?世界級綠色環保臨港產業基地,如何從藍圖走向現實?擁有“風光無限”清潔能源優勢,誰又能結合鄉村振興培育出“零碳小鎮”?這些憧憬,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