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夜色降臨,坡頭區官渡鎮麻俸村村委會院子里燈火通明,從廣東醫科大學新校區征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傳來熱烈討論聲。當晚,坡頭區、官渡鎮主要領導、村干部和數名村民正在商討具體的征遷補償方案。該區各級干部傾聽民聲民意,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有效化解基層矛盾糾紛。
這是坡頭區開展“亮燈行動”的一個縮影。去年11月以來,坡頭區各鎮(街)班子成員積極響應區委號召,每周兩晚常駐所在鎮(街),讓機關大院的燈亮起來。同時,坡頭區鼓勵干部夜訪到家門,進村入戶為百姓解難題、送溫暖,讓群眾訴求有人應、難題有人解,有效解決了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亮燈行動”辦實事暖民心
“真沒想到大晚上,干部還上門走訪。”回想起此前干部上門走訪的情形,坡頭區乾塘鎮中那洪村村民老陳仍忍不住感慨。那天晚上,乾塘鎮干部陳土錦打著手電筒,到老陳家詳細摸排人員流動情況。這些日子,夜間走訪已成為陳土錦和同事們的工作常態。
“坡頭區是湛江灣東岸的新興主城區,人口密度大,城鄉接合部區域廣,群眾歷來有外出經商打工的傳統,‘亮燈行動’有效解決當地‘白天人難找’的問題。”南調街道黨工委負責人如是說。
群眾白天在外工作,干部夜訪到家門。坡頭區在開展“亮燈行動”中,各鎮(街)書記帶頭行動,帶動廣大干部利用夜晚“亮燈”時間或值守崗位,或走到群眾中去,結合積案化解、重點項目、征遷工作等任務,察民情、辦實事。
“政府幫我們把土地租出去,多了一份收入,家里日子越來越好了。”龍頭鎮綠水村村民陳軒興奮地說。他的子女均外出務工,家里有5畝分散承包的撂荒地,想種種不起來,想租租不出去。通過“亮燈行動”,廣大干部利用夜晚群眾都在家的時間,進村入戶講政策、察民情,解決了因村民外出經商打工及土地細碎化形成的撂荒地難題。
土地“沉睡”造成浪費,如何把它們變成“活”資產,釋放出更多發展活力?為此,南三鎮探索推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委托流轉協議書,在“亮燈行動”中,該做法得到進一步落地落實,目前在坡頭區得到推廣使用。
如今,坡頭全面開啟“亮燈”行動。廣大黨員干部除了白天工作時間,每周還有兩個晚上駐扎在轄區,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主動靠前上門為群眾解難題。
從今年2月起,坡頭區行政服務中心也開展“亮燈行動”,每周二、周四晚上,該區行政服務中心政務大廳綜合窗口推行延時服務,接受群眾前往辦理商品房買賣合同備案、法律援助機構信息查詢、公共場所衛生許可等20項高頻業務,為百姓辦業務、解難題,深受當地群眾好評。
構建坡頭基層治理新格局
坡頭區還將“亮燈行動”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各鎮(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等宣傳文化陣地也在周二、周四晚上點亮鄉村“精神文化之燈”,組織群眾開展廣場舞、閱讀分享會、健康知識課堂、法律講座等文明實踐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另外,坡頭區還將“亮燈行動”與社會治理“小場景”建設有效融合,聚焦撂荒地復耕復種、歷史積案化解、文明城市創建等民生問題,從源頭上化解歷史積案、回收撂荒地,并整合部分撂荒地打造成“城市農業公園”,不斷提升城鄉風貌,為群眾提供了鳥語花香、悠閑雅致的活動場所。
目前,坡頭區共建設超過三百個高質量“小場景”,通過打造平安建設品牌,以“小場景”建設撬動基層“大治理”。2021年,坡頭區榮獲“2017—2020年度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稱號。
當前,坡頭區持續深化“亮燈行動”,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通過創建“規范、高效、廉潔”模范機關,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工作機制,打造一批“模范黨支部”“五星窗口”,在為民服務、為民解難中提高干部的業務水平,努力讓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成為堅強有力的戰斗堡壘,形成全區干事、全員干事、全力干事的局面。
如今,每周二、周四晚,坡頭區各鎮(街)辦公樓和區行政服務大廳燈火通明,成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生動注腳。坡頭區還創新機制、優化服務,規范農村“三資”管理,推動基層矛盾化解,受到群眾廣泛好評。
下一步,坡頭區將繼續從細微處著手,通過深化“亮燈行動”,持續推動民生實事落細落實,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記者手記:
群眾白天外出經商務工,干部夜訪到家門。坡頭區通過探索開展“亮燈行動”,有效解決了當地“白天人難找”的問題。自“亮燈行動”開展以來,廣大黨員干部利用夜晚群眾在家時間,進村入戶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在文明創建、疫情防控、平安建設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備受群眾好評。
為政之道,民生為要;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作為黨建引領下的創新項目,坡頭區的“亮燈行動”創造性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聚力幫助當地老百姓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切實提升了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以說,“亮燈行動”背后,是坡頭區廣大黨員干部公仆意識和為民情懷的集中體現,更是廣大黨員干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緊迫感和責任感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