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記者從湛江市市場監管局組織召開的《卵形鯧鲹 種質》等7項市級地方標準技術審查會獲悉,經過評審專家的認真研判,7個項目標準最終全部通過技術審查。
“通過技術審查的7項金鯧魚養殖地方標準將盡快發布實施,以期加快健全湛江市金鯧魚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助推養殖技術升級,提高魚品質量,進一步擦亮‘中國金鯧魚之都’品牌,助推湛江市水產產業高質量發展。”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審查會現場,來自海南大學、嶺南師范學院、湛江市農業農村局、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珠海綜合試驗站、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市水產學會、湛江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站的專家齊聚一堂,對標準進行逐條審定。
本次技術審查標準項目分別為《卵形鯧鲹 種質》《卵形鯧鲹 親魚》《卵形鯧鲹人工繁育技術規程》《卵形鯧鲹 魚苗和魚種》《卵形鯧鲹養殖技術規程 魚苗和魚種培育》《卵形鯧鲹養殖技術規程 深水網箱養殖》《卵形鯧鲹養殖技術規程 深海平臺養殖》,涉及金鯧魚繁育、養殖各個環節。
卵形鯧鲹,俗名“金鯧魚”。市場流通中每3條金鯧魚就有1條來自湛江。金鯧魚肉質細嫩、鮮美可口,營養價值高,是備受國內和東南亞等消費者喜愛的珍饈美味。據統計,2020年,中國漁業協會金鯧魚分會發布的《中國金鯧魚產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全國金鯧魚突破20萬噸,湛江產量突破7萬噸,約占全國產量35%,約占廣東產量70%,可以說“廣東十條金鯧魚,七條產自湛江”。
“中國金鯧業看廣東,廣東金鯧業看湛江。”湛江的海洋資源得天獨厚,金鯧魚養殖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深耕“藍色海域”,堅持“綠色發展”,湛江持續推動“湛江金鯧魚”區域公共品牌建設。
2021年10月,湛江市被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正式授予“中國金鯧魚之都”的稱號。同年12月,湛江市市場監管局批準立項7項金鯧魚養殖地方標準。經過半年多的時間,在政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機構、行業協會等多方協作努力下,共同完成7項標準送審稿的研制。
當前,金鯧魚已成為湛江極具特色的支柱產業,帶動了種苗、飼料、養殖裝備、加工與流通等全產業鏈的發展,直接從業人口約10萬人,間接帶動從業人口近100萬人,金鯧魚產業總產值約100億元,成為帶動農民致富的特色產業之一,作為全國最大的金鯧魚養殖基地,湛江堪稱“中國金鯧魚行業風向標”。
目前,湛江金鯧魚深海養殖網箱數量已超過3700個,主要分布在草潭、流沙、新寮、外羅、東里、太平、湛江港、南三島、坡頭區等海域。產量達到10萬噸。擁有水產品加工企業203家,年加工能力100萬噸。已取得出口衛生注冊的35家,獲歐盟、美國HACCP、韓國、俄羅斯、越南、印度尼西亞等認證。加工業內產生了國家龍頭企業3家、廣東省龍頭企業26家、湛江市龍頭企業3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