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專題學習會,凝心聚力推進“紅樹林之城”建設,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護“湛江范本”。(7月23日《湛江日報》)
7月23日湛江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湛江推進“紅樹林之城”建設的相關報道,里面提到的諸多亮點令人振奮,鼓舞著我們要更加堅定建設“紅樹林之城”的信心決心。
首先我們應該意識到,建設“紅樹林之城”是湛江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優勢努力走出具有湛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創新實踐。城市數量大、類型多,發展路徑各不相同。推進一地發展,要避免“千城一面”,就必須在“特色優勢”上下功夫。高質量發展就好比站在海角眺望遠方,明白此時此刻所處的位置,是決定“看多高”和“走多遠”的關鍵所在。這不僅要求我們“跳出湛江看湛江”,更應“打開格局”,從全國全省大局去“登高望遠”,思考湛江的“城”長之路。要認真思考什么響當當最拿得出手,什么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差異化優勢。同時,還要堅決把質量放在第一位,形成有競爭力的城市品牌,以此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與名譽度。“紅樹林之城”,無疑就是湛江找到的“最優解”。
在建設“紅樹林之城”上,湛江是有著獨特優勢的。湛江不僅擁有全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還憑借去年“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首筆5880噸的碳減排量轉讓協議,開了我國藍碳交易的先河,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上取得了具首創意義的突破。近年,在全球紅樹林面積逐年遞減的趨勢下,湛江紅樹林面積卻逆勢遞增,被國際濕地專家稱為世界濕地恢復的成功范例。這意味著湛江在紅樹林保護與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經驗,就算放到全世界來看,都是極具借鑒意義的。因此,建設“紅樹林之城”,不僅要“跳出湛江看”,更要視之為“國之大者”,甚至“立足全球看”。在“中國—東盟紅樹林生態廊道”等的建設中,湛江應有所作為。湛江這個“紅樹林之城”,或許有一天能在全球范圍內打響名堂,成為世界的“紅樹林之城”。
去年底召開的湛江市建設“紅樹林之城”工作會議上提出,我們要充分挖掘紅樹林的四大優勢——生態優勢、經濟優勢、科研優勢、人文優勢。23日的報道中,針對這四大優勢,提出了四條路徑——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湛江范本”、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湛江機制”、擦亮生態科研科普的“湛江品牌”、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湛江聲音”。其中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有關各方列出“清單”、精準“派單”、全程“跟單”、科學“評單”,推動形成“紅樹林之城”建設的強大合力。
“紅樹林之城”是發展的“更高設定”,也是為民的“幸福接力”,當與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等創建工作結合起來,與“湛江之治”結合起來,廣泛動員全體市民參與其中,堅定建設“紅樹林之城”的信心決心,讓“城”長于每個湛江人的心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