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雷州市附城鎮南田村的清端園,園區內除了彌漫著其主人公——南粵著名先賢、明清嶺南三大清官之一陳瑸公的故事外,就是書法的話題了。我這么說,應該是沒人持有異議的。
一提及清端園里面的書法元素,可稱得上名家薈萃,墨氣淋漓,每一通石碑或每一塊木匾,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置身園內,移步換景,清風里透著墨香,令人沁心陶醉。每每論及清端園,我總是口若懸河,話題洞開,原因就是緣于書法!毫無夸張地說,清端園內的書法元素,幾乎都留下我耕耘的足跡。
社會力量,成就了清端園書法元素的構建。創建清端園,最初是由南田村的鄉賢發起的,前期建設的項目資金大部分有賴于社會募捐,尤其是園區內所涉及到題字、刻碑的地方,基本上依靠社會資金來解決。從大的投入來講,有東西兩道《陳瑸詩廊》,東邊一道創建于2006年,有詩(文)碑52通;西邊一道建于2011年,有詩碑43通。作品征集工作主要由雷州市書畫院負責。除此之外,園內其他地方碑匾書法的征集,都是由雷州市書法界和收藏界一些愛心人士慷慨解囊,玉成其事。
縱觀中國歷史,有園林的地方總少不了石碑和匾額,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更是流傳久遠的特色景觀。要確保清端園這一景觀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作品的品位至關重要。2006年下半年,根據雷州市政協的安排,臨時成立了由莫頌軍、吳史文、鄧小由組成的三人征集作品小組。目標直指書壇天花板,邀請的對象基本上是代表當時全國一流水平的書家。三人分工協作,鏗鏘同行。人選的物色基本由我提出建議,經組里認可后,接下來由吳史文負責尋找聯系方式,同時莫頌軍和鄧小由商定每位作者的書寫內容,準備就緒后由鄧小由負責寄發資料(函件和書寫內容),接收作品則由市政協文史科負責。當時隨函件寄去的,還有一冊《陳瑸詩文集》,如此一來,既增加了受邀作者對我們工作的信任感和支持度,同時也讓他們通過研讀本書,加深對陳瑸的了解。
經過約兩個月的努力,《陳瑸詩廊》(東段)和陳瑸故居里的作品已基本到齊,刻碑和上墻工作也趕于2006年底完工。為了讓這批作品及時跟市民分享,2007年春節期間,雷州市政協還舉辦了“清端園名家墨跡薈萃暨2007年迎春書畫作品展”,撤展之后,隨即編輯出版了《清端園名家墨跡薈萃》一書。2009年7月的“中國書法進萬家——走進雷州”和2010年7月雷州市申報“中國書法之鄉”兩大活動,清端園都成為參觀或考察的景點,均受到四方來賓尤其是書法行家的高度評價,并為雷州市順利通過“中國書法之鄉”的審批和授牌立下汗馬功勞。
一則《陳瑸詩廊碑記》,讓陳瑸公之清名益清。請曹寶麟老師撰寫并書一則《陳瑸詩廊碑記》置于詩廊前面,是我的建議,這也是我一直引以為豪的“創舉”。文中以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清官包公、海瑞做比照,指出其兩者“蓋傳奇戲劇助成之,雖多虛構而人莫之疑”之無奈現實,而“雷州陳公瑸……清操瑰跡,真實不虛”,一虛一實,瑸公之清名更加凸顯。同時曹寶麟老師還在文中闡悉出“存敬畏之心,則上不敢欺罔天鑒,下不敢招致物議,抱道守節,遂能流譽遺愛”這一“金句”,可謂言之鑿鑿,擲地有聲!此則字文俱佳的碑記,猶如一道引人入勝的導讀本,讓讀者徜徉在詩廊之間,既可品讀書法藝術之美,更能領略陳瑸公詩文之美、人格之美!
兩道詩廊,各臻其美。由于兩道詩廊的建設時間相差幾年,作品征集的側重點有所區別。先建的東側一廊的五十多位作者主要云集了當代名家和書法學方面的著名學者;而后建的西側一廊的四十多位作者則以當代屢獲國展大獎的青年才俊為主。有意思的是,東側一廊的詩碑均為人工所刻,而西側一廊則基本上是電腦排版雕刻而成,粗細之間,各具匠心,各臻其美,彼此呼應輝映,令園區增色,讓觀者流連。
園內名筆,隨時間“水漲船高”,益顯其貴。清端園創建至今已十六載,有作品“落戶”園內的書家接近一百,俱隨時間推移而“身價倍增”,其中包括三任中國書協主席(沈鵬、張海、孫曉云),先后有十一人擔任中國書協副主席、有七十多人擔任中國書協理事,有十五人擔任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此外,他們之中,頭頂教授、博士、碩導、博導頭銜的學者型名家占大多數。
眾人拾柴火焰高。清端園之創建與終成規模,前前后后得到了許多老師書家及熱心人士的鼎力相助。當我們想請歐陽中石先生題寫“清端園”時,是嶺南師范學院(原湛江師范學院)的楊軍老師出面搭橋得以如愿;當我們想聯系廣州的著名作家關振東先生撰寫陳瑸紀念館大門對聯時,是吳茂信老師幫忙落實;當我們想請書壇著名的“北大三劍客”(華人德、曹寶麟、白謙慎)、沙孟海先生手下的“五虎上將”(朱關田、王冬齡、邱振中、祝隨之、陳振濂)以及黃惇、劉正成、叢文俊、言恭達、孫曉云、張鐵林等書壇“大咖”時,我的恩師曹寶麟先生主動牽線打招呼;當北京的王友誼、劉文華先生一直沒有回音時,是我熟悉的李松先生出面聯系……
故事如昨,難以忘懷。
創建清端園,是一件劃時代的善舉。在其成長過程中,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更離不開一批批默默奉獻的幕后英雄的真誠付出,感人的故事肯定還有很多。我僅把自己在創建“書法”清端園的經歷中所知所感寫出來,意在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知情者把自己所了解的故事付諸筆端,以匯成“仰望清端、眾善同行”的時代風尚。
清端園,因陳瑸公而生,因書法而美,更因其歷史的厚重與現實的教益而彰顯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