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霞山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開展“創意非遺文化 推進鄉村振興”活動,該活動辦出了霞山非遺文化的新特色,加深市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近距離感受霞山非遺項目——豬籠餅的制作過程,在學習中收獲快樂。
此次活動吸引了37個家庭參加。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孩子們掌握了制作豬籠餅的流程和要點。揉面、包餡、壓模……孩子們與父母分工合作,制作出既好吃又有趣的豬籠餅,現場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充滿了濃郁的中秋氣息。孩子們還把形狀像小豬的餅裝進彩色小竹籠,紛紛表示要將豬籠餅帶回家跟家人分享。
“非常高興可以帶小朋友來參加這次的活動,這樣的非遺活動非常有意義,用通俗易懂、接地氣的方式傳承優良傳統文化,讓小朋友在提供動手能力的同時了解到非遺文化豬籠餅的來源、傳承和意義。”一位參與活動的家長許先生如是說。
據介紹,豬籠餅是粵西湛江、茂名和廣西欽州、玉林及海南等地鄉村中秋節時傳統的祭品和食物,是一種特有的月餅。豬籠餅特別之處是用一個篾料豬籠來裝。籠子五顏六色,有的還綁上了彩帶,或伴以膠花。“食得又玩得”的豬籠餅,成了小孩最喜愛的中秋節禮物之一。湛江的豬籠餅制作技藝已有300多年歷史,廣為人們喜愛,是一項富有特色性和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已被列入霞山區和湛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