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湛江經開區教育局聯合市衛健局、湛江經開區人口和社會事務管理局在經開區第十三小學開展“終生學急救 救護伴我行”世界急救日(每年9月的第二個周六)主題活動,普及急救知識,提升學校師生應急能力。(據9月11日《湛江日報》)
普及急救知識,湛江有關部門從孩子抓起值得肯定。要知道,經常向小學生傳授心肺復蘇、創傷救護等應急救護技能,普及急救知識,有利于提高少年兒童緊急避險意識和急救能力。但目前,我國中小學生急救知識普及與技能培訓的基本現狀是,大多數學校對急救知識與技能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專業培訓教師,未開設專門的救護課程,急救知識普及與培訓通常安排在體育課程,學生急救知識普及培訓較少,急救知識缺乏,救護水平普遍較低。近年頻發的少年兒童安全事故漸漸引起社會關注,讓少年兒童掌握必要的應急逃生避險常識、自救互救知識顯得尤為緊迫。
此前,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的“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中,把學生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蘇納入考試內容,把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作為學校學生評優評先、畢業考核和升學的重要指標。這對于改變我國急救技能普及率低的現狀,無疑將發揮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應急救護教育從青少年抓起,從小培養急救意識和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國際通行做法。孩子們多掌握自護自救互救方面的知識,一旦遇到危險,既能保護自己,也能在他人需要幫助時會幫助、能幫助、敢幫助,對家庭穩定、社會和諧都有貢獻。
所謂“第一急救員”,就是指接受過基本急救技術培訓的民眾。因為不管任何意外發生,第一個到達現場的不一定是醫護人員,可能是市民,可能是消防隊員,也可能是警察。危急時刻單純等待醫療救護人員到場施救,很可能會使傷病人員失去救治的希望。就此來說,重視急救知識普及,讓更多的民眾掌握相應急救技能,我們需要重視“從娃娃抓起”,讓急救技能培訓成為孩子的“必修課”,讓孩子們從小掌握身體創傷、常見突發疾病等急救方法。這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們的自救互救能力,同時也為社會充實了應急救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