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良垌鎮中塘村村貌。 記者 李波 攝
昔日泥濘的土路變成了硬底化的水泥路,村口的稻田菜園圍上古色古香的觀光欄,荔枝園黃皮果園里多了游客采摘的身影,遇到“急難愁盼”問題,一個電話就有鎮村黨員干部上門幫忙。
近年來,廉江市繼續做好鄉鎮體制改革“后半篇文章”,良垌鎮積極推進“三個委員會”統一指揮協調工作平臺建設,激發多元共治,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資源,實施農文旅融合提升工程,鄉村振興駛入了快車道,群眾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產業融合
為鄉村振興裝上“新引擎”
走進中塘村,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游客服務中心中塘驛站”,一個招手,馬上便有熱情的講解員和觀光車迎上來。坐車行駛在新鋪設的瀝青小路上,潔白的鄉村小洋樓上鄉村振興主題的彩色墻繪,讓人耳目一新。
步入中塘革命紀念館,圖文并茂的展覽逼真再現革命歷史場景,成為年輕人聆聽紅色故事、致敬英雄模范的“打卡地”。一路上,配套齊全的革命故事園、紅星驛站、連心橋和丹心碑林等景點,紅色元素隨處可見。回到游客服務中心,不僅有廉江雞等美食品嘗,還可以現場采購雞蛋、紅米、番薯、茶葉等農特產品。
昔日無人問津的小鄉村,如今變成旅游特色民宿村,帶動村民就業增收,煥發出勃勃生機。因村制宜,良垌鎮依托10萬畝荔枝基地、“廣東最美茶園”茗上茗茶葉基地、興旺好紅橙基地等鄉村旅游資源,打造“農業+古文化+生態”綠色古文化旅游精品線路,讓游客體驗農耕樂趣、感受千年茶文化、享受田園生活、感知民俗風情。
以“文化+產業”的模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良垌鎮讓文化成為融合的“催化劑”,拉動產業振興抱團式發展。借助“特色產業”,良垌還發掘傳統文化,講好荔枝和茶故事,將文化融合產業帶發展,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以“三區一園”的發展構想,深入開發茶葉三產融合區、現代農業觀光區、村莊民俗體驗區,打造茶文化旅游路線,當地的農產品搭上“旅游快車”。同時,借助產業的優勢吸引創客,良垌鎮在平田濟村打造電商基地,讓電商的提質為良垌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
黨建引領
激活基層治理“紅色動能”
“謝謝你們,要不是你們調解,我們兩兄弟現在還見面都不打招呼呢。”11月20日,在家門口的小板凳上,經過入戶黨員干部的調解,62歲的黃立貴和弟弟冰釋前嫌,握手言和。兩年前,兄弟二人因為宅基地糾紛多次爭吵。在了解情況后,網格黨員主動上門做起了雙方工作,幫助二人厘清了宅基地問題,化解了矛盾糾紛,用溫情修復了兄弟二人的感情裂縫。
這一案例正是良垌鎮創新推進黨建網格與綜合網格融合聯動的生動實踐。通過推行“村到組、組到戶、戶到人”三級網格,良垌鎮統籌網格內黨的建設、社會保障、綜合治理、應急管理、社會救助等工作,推進黨建網絡和綜治網格、應急網格、服務網格等融合建設綜合網格,統籌、協調各類資源力量,讓黨員干部深入到基層一線,用紅色力量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水平,當好村民群眾的“黨員管家”。
深入推進農村黨建連片化建設。良垌借助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的契機,構建起以良垌鎮中塘村黨支部為中心,范圍覆蓋周邊象路、洪村、苑瑤村三個黨支部,茗上茗和豐業兩個“兩新”組織黨支部等為扇面的農村黨建連片化建設,打破區域條塊界限,整合農村各類資源,形成合力。連片區內設立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連片區內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基層治理等工作,實現連片區內共建共享共促。
多元共治
為和美鄉村描繪“新畫卷”
“媽媽你吃慢點,粥有點燙,你最近胃不好,明天我給你做個豬肚養胃湯。”11月22日12時10分,中塘村村民譚姨耐心地陪腿腳不便的婆婆吃完午飯,才趕回家里給小孩做飯。一年前,聽到婆婆風濕病加重,行動不便后,在廣州打工的譚女士辭去了工作回家照顧老人,成為村里人人稱贊的“模范媳婦”。
文明和諧的鄉風,離不開良垌鎮突出德治引領,多元共治。“在我們村,大家紅臉吵架,基本也就是當天鬧一下,不會有隔夜仇。”平田濟村村民陳姨告訴記者,平田濟、后塘、中塘三條鄰近的自然村聯合打造“和合工作室”,由網格員、老黨員、老干部等人員發揮帶頭作用,建起矛盾糾紛調解的平臺,片區內只要有矛盾糾紛,馬上就有人到現場做調解。
激活巾幗力量,良垌鎮充分發揮女性的柔性力量,聯合鎮婦聯每月開展一次排查工作,深入每家每戶走訪宣傳平安建設工作,引導群眾參與平安建設活動,發揮婦女組織優勢,動員婦女積極參與平安家庭創建,提高家庭成員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家庭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
鄉村文明創建,還需多元力量參與。近年來,良垌鎮不斷健全完善農村人才培養、選拔、評價體系,將“和合”理念融入鄉村治理中,在村一級創建“和合工作室”,探索設立“鄉賢參事會”“名譽村長”等新型崗位,吸引支持退休干部、醫生、教師等新鄉賢投身鄉村治理,為鄉村基層治理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構建了從“能人”治村向“賢人”治村轉變的鄉村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