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湛江市消費幫扶工作研討會在新揭牌的湛江市鄉村振興產品專館舉行。(12月21日《湛江日報》)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實施脫貧地區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廣泛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深化拓展消費幫扶。”年終歲末,湛江市鄉村振興產品專館新址揭牌,湛江市消費幫扶工作研討會舉行,可謂正當其時。對于抓住辦年貨等契機做好消費幫扶工作,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研討會上,有一個建議筆者很是認同——“在脫貧攻堅中培育的產品,不能長期依賴幫扶單位的行政力量和機關企事業單位采購。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階段,我們要走市場化的道路,讓幫扶產品進商超、進市場、進入尋常百姓家,同時要接受市場的監管。”
消費幫扶,一頭連著鄉村,一頭連著市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然而,因多方面原因,消費幫扶遠遠沒有發揮應有作用。特別是近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不少脫貧攻堅中培育的農產品銷路不暢,更是令人擔憂。面對當前消費市場總體呈現恢復發展態勢,把握有利時機,以更精細的舉措豐富供給、以更優質的服務對接需求,讓幫扶產品真正走市場、贏市場,非常必要。
從其它城市的實踐來看,過去消費幫扶普遍存在“包銷”情況。在脫貧攻堅階段,幫扶單位對口扶貧,是精準扶貧的一種重要模式,與之相伴的農產品“包銷”做法,在一定時期內也的確對農村脫貧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有一些地方,過于依賴“包銷”,而不是讓農產品真正走市場,有的幫扶產品不僅價高且質量不穩定,這令“包銷”往往帶有很強的“獻愛心”和“照顧式”性質,本身很難持續。而這種未能真正接受市場檢驗的銷售模式,也往往不利于農戶提高追求質量的動力——反正好吃不好吃都能賣得出去、不會虧本,那誰還在乎質量?努力提高產量多賣多得就好了。與此同時,幫扶產品所接收的“市場”反饋,實際上也是失真的。那些帶著“獻愛心”和“照顧式”性質的消費,本就有很強的寬容度,長此以往,幫扶產品真正的市場競爭力不升反降,從而埋下“賣難”的隱患。
讓幫扶產品真正走市場,湛江已搭起了平臺——湛江市鄉村振興產品專館。正如報道所言,“專館既是湛江鄉村振興工作的成果展,也是湛江和柳州幫扶產品展示展銷的重要窗口”。但更值得著重指出的是,專館給了各地幫扶產品“組團出道”的一個平臺,一個抱團走市場的機會。就如那些“偶像天團”組團出道,為的正是滿足消費者“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特點,是粉絲多元化策略。多元化圈粉之后,又該如何細分化服務,這就是走市場的進階思考。
除了以市場化、標準化、規范化等路徑提升幫扶產品的普遍質量之外,如何進一步塑造“湛江消費幫扶產品”這個大IP將是下一步工作的關鍵。同時,要好好從徐聞菠蘿“12221”市場體系中借鑒經驗,將湛江市鄉村振興產品專館轉型為集現貨交易、電子交易、公共信息、倉儲、物流、結算、信用信息、大數據分析等服務功能于一體的交易平臺,實現生產、流通、銷售全供應鏈環節“一條龍”服務。
只有真正走市場,才能變得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