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全市經濟發展總體情況如何?今年,全市經濟工作重點任務是什么?通過一組組數據,記者帶你一起了解。
回顧2022年
一、經濟保持穩中有進
經濟保持平穩態勢
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700億元、增長1%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千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43億元;進出口總額實現610億元、增長12%;實際利用外資40.82億元、增長37.5%。
工業經濟平穩發展
中科煉化公司實現工業總產值1004.41億元,成為湛江市首個年產值超千億元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達51家,居粵西地區第1位;省級產業園規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完成722.6億,預計同比增長9.75%。
商貿金融態勢良好
發放四輪惠民消費券,資金達4000萬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3650億元,增長15.7%。
創新戰略深入推進
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470家;市級及以上研發機構總數突破460家;全市新增5G基站1931座,累計建設5G基站9248座,5G基站數居粵東西北首位。
二、項目建設亮點突出
重點項目再創新高
下達省級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經費5870萬元,爭取新增政府專項債券額度154億元,投放國家政策性基金金額47.61億元。
全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820億元,82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46個項目建成投產。
招商項目落地見效
簽約項目166個,簽約額975.99億元;成功舉辦湛江-巴斯夫招商推介會,與實華化工已內酰胺項目、新華粵高端特種聚烯烴新材料等巴斯夫產業鏈配套項目簽約,項目總投資約70億元。
三、改革開放成效顯著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
全市對RCEP成員國進出口貿易實現151億元,增長38%;開通湛江至重慶、貴州、云南等陸海新通道班列27條以及“湛江-烏茲別克斯坦”“湛江一廣州國際港業一歐洲”中歐接續班列,累計開行班列332列,發送集裝箱16560標箱。
區域合作持續深化
成功復制“雙區”和三大平臺改革試點經驗157項;引入廣州企業在湛江投資建設項目62個;開通至海南集裝箱航線7條。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為企業減輕失業工傷保險費用1.1億元,緩繳社保費3.51億元;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6.92萬戶,其中新登記各類企業1.62萬戶,分別增長12.47%、8.59%。
四、城市面貌加速蝶變
中心城區強芯提質
完成8條市政道路新改建工程,建成13個小游園。
鄉村振興鞏固提升
實現56個省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鎮人才驛站全覆蓋;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達27個,入選全國名特優新名錄農產品53個;打造16個市級美麗宜居示范村、7個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片。
綠色低碳發展加快
建成國家“綠色園區”1個、“綠色工廠”4 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家,認定國家級、省級循環化改造示范園區9個。
生態環境持續優化
全市環境空氣質量AQI達標率達96.4%;7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100%;完成23.3公頃“紅樹林”示范基地建設。
五、民生福祉不斷增加
醫療水平不斷提升
醫療衛生機構達3643家,擁有床位42946張,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數6.11張,排全省第5位。
教育事業穩步推進
新增城鎮公辦中小學學位3.2萬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8.3%,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9.76%。
公共服務逐步優化
全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含離退休)超110.2萬人,失業保險金標準增長22%。
2023年全市經濟工作重點任務
著力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
按照省“三年工程瞄準兩年干”“項目為王”的要求,堅持把2/3的投資任務壓實到具體項目上,安排重點前期預備項目250個;更好發揮并聯審批和穩投資工作專班作用,統籌推進436個重點項目建設,完成年度計劃投資約1000億元。
新增城鎮就業5萬人以上。
堅持制造業當家
加快97個重點產業項目建設;推動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首期項目達產達效,完成一、二期項目年度投資194億元;完成210家工業企業技改,推動家電、家具、食品、制糖、羽絨、鞋業、建筑業等優勢傳統產業升級發展。
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建設
實施交通項目56項,形成以大港口、大航空、大路網為主骨架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分梯隊精準培育上市后備企業,年內培育2家以上企業上市。
強化載體建設,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引入珠三角資金、技術、管理等改造提升原有產業,建設一批億元級項目,扶持一批十億元級企業。
堅持城鄉統籌
推動高鐵新城片區6條市政道路、西城片區綜合物流園項目、海東新區海洋科技產業園、空港經濟區航空保障與現代物流體系加快建設。
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各縣(市、區)創建1個以上教育共同體,新增中小學公辦學位2.2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