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在廣州開幕。住湛省政協委員履職盡責,立足崗位,發揮專業、界別優勢,將工作中發現的問題、身邊百姓關心的問題寫入提案,建言獻策,發出“湛江好聲音”,推動高質量發展。
加快推進湛江灣實驗室建設
“湛江灣實驗室能夠在廣東西翼的湛江誕生,并成長為一個獨立的重要科研平臺,實屬不易。”作為粵西地區首個獲批設立的廣東省實驗室,湛江灣實驗室承載了粵西人民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期盼和寄托。
成立四年來,湛江灣實驗室主動對接地方產業需求布局研發創新,明確了發展定位和研究方向,集聚了一支高層次人才隊伍,產出了代表性的階段性成果,但也面臨著引才留才等現實問題。
為加快湛江灣實驗室的建設發展,住湛省政協委員、副市長何嘉旻在“關于進一步支持湛江灣實驗室建設發展的建議”中,建議上級有關部門能在經費保障、高端人才引留、優勢領域科研布局、特色重點實驗室建設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為促進湛江灣實驗室更高質量發展,何嘉旻建議省財政給予實驗室穩定的經費支持。同時,希望省人才辦以及人社、科技、工信、教育、農業、科協等部門,通過“珠江人才計劃”“特支計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各口徑的人才政策給予湛江灣實驗室傾斜支持。
結合湛江灣實驗室研究重點,何嘉旻希望省政府支持實驗室開展深遠海養殖全產業鏈關鍵技術研發,設立深遠海養殖技術與裝備專項,提供政策指引和經費支持,推動廣東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深遠海養殖產業的創新高地,推動湛江灣實驗室成為國家深遠海養殖領域技術創新中心。
推進牡蠣養殖業發展
海洋是除地質外最大的碳庫,其中海洋生物是海洋固碳的重要載體。發展“藍碳經濟”已成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方式。在去年的省兩會上,住湛省政協委員、市政協副主席、民革湛江市委會主委孫省利就曾建議大力發展海岸帶海洋碳中和產業。今年的省兩會上,孫省利再次聚焦“藍碳經濟”,提出了“廣東省打造養蠔碳捕獲產業發展”的建議。
“湛江牡蠣(蠔)養殖歷史悠久,養殖面積達到10萬畝,去年全省牡蠣產量130多萬噸,其中湛江產量40多萬噸。”孫省利介紹,牡蠣養殖不需要投喂飼料,亦不會污染環境。牡蠣固碳是將水體環境中的懸浮有機物轉化為貝殼和蠔肉,經牡蠣的吸收將水體中的碳、氮、磷等物質帶出水體,避免水體富營養化,碳匯作用明顯。他認為,有規劃地發展牡蠣養殖,是鞏固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的重要措施。
對此,孫省利建議大力發展牡蠣養殖業,在不影響其他海洋產業發展的情況下,擴大牡蠣養殖海域面積;提升牡蠣養殖技術,發展牡蠣育苗技術;發展牡蠣的深加工產品,逐步完善牡蠣的產業鏈和服務鏈。此外,要做好頂層設計,全省一盤棋,科學規劃牡蠣的養殖產業,在湛江設立海洋藍碳評估與交易中心,同時盡快建立牡蠣養殖業固定二氧化碳評估技術及其交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