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區南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候診大廳寬敞明亮。 記者 劉冀城 攝
省兩會上,多名來自湛江的省人大代表聚焦醫療體系建設,圍繞如何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服務、提高群眾健康水平積極建言獻策。
做好分級分類診療建設
省人大代表金嘉欣認為,在疫情防控新階段,當務之急是加大醫療資源建設投入,做好分級分類救治,進一步加強醫療體系建設,提升衛生部門效能。
“首先要建立病老孕幼社區網格化管理,重點保障弱勢群體。”她建議,社區聯合公安戶籍、醫療系統等部門利用大數據平臺構建“社區醫療救助網”,對社區內老孕幼病等弱勢群體進行信息登記完善并實行網格化管理,通過建立社區聯系人制度,積極了解情況記錄備查,主動及時解決群體用藥就醫不便等問題。在發熱門診或急診處建立老孕幼就醫綠色通道,暢通診療過程,為弱勢群體提供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診療服務。
金嘉欣呼吁,加強省內城市結對幫扶,實現醫療資源共享。建議以珠三角地區為中心向粵東西北輻射的醫療網絡,依托粵港澳醫療合作項目建設,加強省內乃至大灣區內城市或轄區的結對幫扶,實現醫療資源的實時互助共享。
“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引導診治壓力分流也至關重要。”金嘉欣提出,構建以公立大型綜合醫院為龍頭,公建民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脈絡的市、區、鎮、村多級醫療服務體系,通過爭取省市資金及政策配套支持,全面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將醫療救助網全面下沉基層實現全民覆蓋,有效引導診治壓力分流。
加大重癥醫療資源建設力度
省人大代表、湛江中心人民醫院醫務科科長馬燕妮建議,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快我省醫療衛生機構重癥醫療資源建設,特別是要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對粵東西北地區在加快重癥醫療資源建設過程中予以人、財、物方面的傾斜。
她說,一方面重視支持視各地市設立完善重癥救治中心,為進一步做好重癥患者的醫療救治工作,盡快研究在各地市設立“重癥救治中心”的可行性,并出臺相關的規劃建設方案。另一方面,重癥救治中心設立應依托大型綜合醫院,如省會城市依托省部級綜合醫院設立升級重癥救治中心,各地市根據轄區人口分布,依托1到2間大型綜合類醫院、高水平醫院建設市級重癥救治中心。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應選擇相對獨立、空間充足、擴展性強的建筑(區域)新建或擴建重癥救治中心。
此外,還需做好重癥救治人員的培訓及招聘工作,如可依托中山醫、南方醫等系統院校,從線上、線下多渠道對全省執業醫師進行重癥醫學專業培訓,嚴格考核,為全省儲備好重癥救治醫護人員。
促進基層醫療機構健康發展
省人大代表、湛江雷州市龍門衛生院院長吳星扎根基層醫療一線20多年。他建議,加大財政投入保障基層醫務人員工資待遇、推進醫療改革與醫保改革同步發展和發熱門診(診室)建設等,以有效舉措解決存在問題促進基層醫療機構健康發展。
“只有以實際舉措提高基層衛生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工資待遇,才能穩定基層醫療醫務人員隊伍建設,促進醫療衛生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充實和提高基層衛生醫療服務力量。”吳星說。
他希望,省市兩級加大基層醫療機構(含民營醫院)發熱診室投入建設,發揮基層“守門”作用更好保障人民健康。同時,科學增補藥品豐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藥品目錄,加強用藥保障,打通群眾治病用藥保障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