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對各地民俗文化頗有興趣,刷手機也常看到此類短視頻,昨日看到四川廣漢的一個民俗活動——“拉保保”,認為對我們如何推動民俗文化創新、共建和諧文明城市很有啟發。
所謂“拉保保”,意為“認干爹”。在四川廣漢,正月十六的“保保節”堪稱“狂歡節”,甚至比春節還熱鬧。這一天,很多父母都會帶著孩子來到廣漢房湖公園內的古柏樹前,看中哪位投緣的踏青者,便在其頭上扣一頂自家孩子的帽子(俗稱“豬兒帽”),拉他或她為自己孩子的“保保”,意在為孩子添保護,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當然,被拉的一方也得投緣愿意才行。入選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廣漢“保保節”盛況空前。這項特別的傳統民俗活動讓沒有血緣關系的親情跨越地域與時間,樂趣就在這個“拉”字上,你可能作為過客正在起哄嬉笑,卻冷不防變成主角,懷里多了個同樣不知所措的“干兒子”或“干女兒”……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保節”的發展壯大,是優秀傳統文化適應時代、創新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一個縮影。廣漢“拉保保”始于清代康熙年間,但一直是民間自發行為。1985年,廣漢開始舉辦“保保節”并發展至今,已從自發的民間活動發展為有組織的“民俗節日”,成為當地文化旅游品牌,吸引大量游客參與,廣漢這座川西南小城也因此而聞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湛江擁有很多獨具特色的民俗,我們要善用這些文化資源。比如,年例就是包括湛江在內的粵西地區重要的民俗節日,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然而,年例主要還是民間的自發行為,甚至做年例之時還有不文明現象發生。
要讓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成為當地形象“加分項”,就要重視民俗文化傳承中的創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譬如四川廣漢的“拉保保”,如果沒有引導與規范,創建“保保節”,則“拉保保”行為很容易演變成對路人的“強拉”騷擾;如果沒有與時俱進倡導男女平等,只拉“男保保”,更不可能發展成當地全民共享的“狂歡節”。
筆者認為,湛江的年例民俗擁有成為湛江市民過年“狂歡節”的潛質。目前,由于各地年例時間不一,甚至相鄰的村年例時間都不同,要統一一個年例時間是很難做到的。但是,我們完全能以年例的名義創辦一個城市民俗活動品牌——“湛江年例”,固定一個時間每年舉辦,將其辦成市民廣泛參與的年俗文化活動,提升湛江城市知名度與美譽度,促進城市文明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