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彰顯出一座城市的“修養”,也描繪著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湛江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作為“一把手”工程扎實推進,堅持問題導向,補齊民生短板,從細微之處入手提升城市品質,扮靚“面子”做實“里子”,書寫精神文明建設篇章。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征程中,湛江正煥發出強勁的生機與活力。
市民在公園晨運。記者劉冀城 攝
市民在赤坎區康順小游園跳舞。記者歐陽澤 攝
文明牽著民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每項標準都對應著民生的方方面面。
湛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抓好文明創建工作,以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為著力點,抓住“治理末梢”,下好“繡花功夫”,開展老舊小區、城中村、農貿(集貿)市場、空中纜線、交通秩序等專項整治行動,城市治理精度不斷提高,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當前,湛江已完成272個老舊小區、427條背街小巷、43個農貿市場的改造,還有194個老舊小區、66條背街小巷、13個農貿市場正在改造升級中。
赤坎區寸金街道大德路129號升級改造后。記者李波 殷翊展 攝
現在,走在港城的大街小巷,市民處處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文明脈動”——
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赤坎區寸金街道大德路129號小區變美了,破舊墻體上繪出了精美長卷,昔日老舊小區變身網紅打卡點,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滿情趣;
赤坎百姓惠民市場,寬敞明亮。記者李波 攝
赤坎區百姓惠民市場里120個攤位和20間商鋪井然有序,通道上貼心鋪設了防滑磚,市場內寬敞明亮,電子顯示屏使管理智能化;新建成的霞山區東新市場寬敞明亮,全空間設置,清一色的防水防滑瓷磚鋪地,市民在此采購就像逛超市,舒適愉快,“煙火氣”更添文明氣息;
小區居民自覺落實垃圾分類。 記者李波 殷翊展 攝
霞山區海濱西一路2號小區全方位升級改造,整體面貌煥然一新;麻章區民樂社區道路干凈整潔,垃圾分類箱、立面筒燈、休閑凳一應俱全,越來越多人來這里休閑娛樂,居住環境更加“高級”;
改造后的開發區法院門前小公園。城市綜合管理局提供
南國熱帶花園美麗的花境深受市民的喜愛。記者劉冀城 攝
從空中俯瞰城區,一批袖珍的“口袋公園”相繼在群眾家門口“誕生”,市民每天“推窗見綠、出門進林”,“詩與遠方”變得觸手可及;
……
小區市民在運動休閑區打羽毛球和乒乓球。記者 李波 殷翊展 攝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是全體市民的“大合唱”。
在湛江的街頭巷尾,活躍著一抹抹“志愿紅”,他們是文明交通的“勸導員”,是文明宣傳的“快遞員”,也是城市環境的“保潔員”。他們不辭辛勞深入全市各居民小區,面對面宣傳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知識,聽取記錄居民意見建議,全面提升廣大市民群眾對文明創建工作的知曉率、支持率和參與率,營造“人人關注、人人參與、人人支持”的良好氛圍。
市民正沿著湛江水上運動中心碼頭游覽觀光。 記者張鋒鋒 攝
目前,全市認定了45個市文明鎮和1052個市文明村,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育一批文明示范村,推進移風易俗,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我市“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書香家庭”不斷涌現,道德模范和好人就在你我身邊,點滴凡人善舉,匯聚成守望相助、大愛無疆的市民精神。
霞山觀海長廊紅樹林,鷺鳥棲樹。記者郎樹臣 攝
作為中國紅樹林分布面積最大的地級市,湛江以建設“紅樹林之城”為抓手,高標準高質量打造一批文明創建示范品牌,努力走出一條有湛江特色的文明創建新路子。紅樹林已成為湛江城市精神的內核與象征。
文明無止境,創建在路上。在看得見的蝶變和看不見的漸變中,一幅波瀾壯闊的文明畫卷正在展開,幸福逐漸成為湛江人的“微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