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九九_久久中文精品_欧美日韩中出_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登錄湛江云媒賬號

廣東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底色

到2025年將在江門臺山鎮海灣、湛江雷州沿岸、湛江徐聞東北海域、惠州惠東考洲洋創建4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

2023-08-15 16:16 來源:南方日報

湛江紅樹林生機勃勃。記者 張鋒鋒 攝 

珠水浩蕩,嶺南蔥郁。美麗廣東,萬物榮華。

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放眼廣東,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圖景不斷涌現:珠江清風徐徐,市民在江畔草坪搭起帳篷休閑;茅洲河碧道延展,黑臭灘涂蝶變的濕地公園花草搖曳;考洲洋畔紅樹林連綿,樹蔭間成群鷺鳥歇腳、覓食。

生態興則文明興。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引領,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協同推進減污降碳,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環境質量改善

多項生態環境指標

保持高位穩定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基。2012年以來,廣東轉變發展方式,以超常規力度毅然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

針對突出的水污染問題,廣東以全省污染最嚴重的茅洲河、練江治理為引領,層層壓實治水責任。面對跨界河問題,廣東建立“流域+區域”跨市治理合作機制,推動左右岸、上下游、干支流全流域治理。

治理中,廣東探索出流域綜合整治、“大兵團”作戰等戰法,國企、省企作為治水工程“主力軍”,超常規補齊各類治污設施短板,治污大項目帶動環境治理大提升。

在2022年底,全省地表水質優良率(Ⅰ—Ⅲ類)達92.6%,創有考核以來最好水平。廣東地表水水質實現了歷史性躍升。在今年1—7月,省生態環境廳數據顯示,廣東水環境質量繼續保持高位穩定,地表水水質優良率達90.5%。

綠水倒映藍天,“廣東藍”刷屏朋友圈已是近年常態。到2022年底,全省空氣質量顯著改善,PM2.5平均濃度再創新低為20微克/立方米,在今年1—7月,PM2.5繼續保持低位,連續4年達到世衛組織第二階段目標。

藍天籠罩綠地,守住腳下凈土。廣東還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不斷提升固體廢物、危險廢物等的處置能力。

當前,廣東堅持將減污降碳協同推進,一場以能源結構調整為基礎的經濟綠色低碳轉型也在廣東上演。

目前,廣東已基本形成化石能源、新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應格局,2022年廣東新能源新增并網容量約770萬千瓦,累計并網容量突破3000萬千瓦,占各類型電源總裝機容量超20%。

同時,廣東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碳普惠等試點示范走在全國前列,資源能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高水平完成國家下達的碳強度等約束性指標。

當前,廣東生態文明建設不斷結出碩果,持續改善的生態環境,已然成為廣東經濟綠色發展、群眾生活品質提升的基底。

生態修復見效  

將創建4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

生態環境治理是系統工程,廣東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在污染治理的同時持續推進生態修復。

根據《廣東省綠色礦業發展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要求,到今年底,全省持證在采礦山將全部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

作為全國紅樹林面積最大的省份,廣東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紅樹林。4000多公里的綿長海岸線,萬頃紅樹林點綴,宛如一道綠色屏障。到2025年,廣東將在江門臺山鎮海灣、湛江雷州沿岸、湛江徐聞東北海域、惠州惠東考洲洋創建4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新營造和修復紅樹林面積預計將超4.4萬畝。

近年來,廣東在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等方面加快推進,記者從省自然資源廳獲悉,目前生態修復成效顯著——

國家級“山水工程”強化穩步推進,“廣東粵北南嶺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完成全部19項試點績效目標。

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五大工程”引領海洋生態穩中趨好,截至2023年6月底,累計修復紅樹林超1800公頃。生態海堤建設率為62%,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為35.94%。

礦山生態修復納入年度民生實事,新增歷史遺留礦山綜合治理面積1270.6公頃。

隨著自然生態得到修復,廣東已成為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廣東現有各類自然保護地1361處,數量位居全國第一;記錄分布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共1052種,野生高等植物6658種;現有紅樹林1.06萬公頃,且濕地面積總量保持穩定,為各種生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空間,對維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陸海統籌、山海共濟。山野間滿眼青翠,海岸線藍綠交融,萬物生靈詩意棲居,共同勾勒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

生態紅利釋放

民生福祉兌現 發展迎來紅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改善正日益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經濟發展紅利,綠色發展理念也正為廣東注入新動能。

一條條新廊道在城鄉建起。

如今,廣東以河、湖長制為抓手,在治理基礎上再度升級建設碧道,多地的臭水溝、醬油河蝶變成水碧岸美的生態廊道。

省河長辦數據顯示,2022年廣東建成碧道2273公里,目前全省累計建成碧道逾5800公里。治水成效加速釋放,濱水空間愈加舒適,讓更多群眾共享治水成果。

同時,碧道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空間載體,各地水經濟發展迎來紅利。

當前,廣東有2.38萬條、總長10.3萬公里的河流,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正采取“10+2”的模式開展水經濟省級試點,力爭到2024年12月底前完成試點建設任務,力求推動河湖生態優勢、資源優勢向發展優勢、經濟優勢轉化。

隨著綠美廣東生態建設高規格推進,更多生態效益正在加速釋放。

目前,全省森林面積1.43億畝,森林覆蓋率53.03%,并且縣級以上自然保護地達1361個,數量全國第一。

片片新綠妝點南粵大地,林城相依的格局正在逐步深化。目前,全省21個地市都加入了“創森”行列。

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疊加“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創新“兩山”轉化的紅利也已開始釋放。在梅州蕉嶺,15萬畝竹海化身“搖錢樹”,培育出13家經營大戶,11家毛竹合作社及5家深加工企業,竹下菌類、南藥等種植走向成熟,精深加工、生態旅游等新業態方興未艾。目前,廣東在約占全國4.2%的森林面積上,創造的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全國的10%,連續13年位居全國第一。計劃到2025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

如今,以生態文明為引領,綠色已成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底色。到去年底,廣東已創建8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20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7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定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廣東將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引領,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編輯:王聞聞
值班主任:羅穎露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湛圖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鋼力量”
  • 雷州工業“組合拳”真勁!
  • 徐聞海上風電300兆瓦增容項目樁基礎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區舉辦“我心目中的紅樹林”青少年繪畫作品展覽
  • 廣前研學基地正式開園 湛江日報社大型軍旅夏令營火熱招募
  • 震撼!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
    熱點新聞排行
  • 月點擊
  • 周點擊
  • 日點擊
  •   
數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