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正式印發《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 紅樹林營造(CCER-14-002-V01)》。該方法學提出,符合條件的紅樹林營造項目可以按照本文件要求,設計和審定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 目,以及核算和核查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的減排量。
“本次CCER紅樹林方法學的落地,對于未來湛江紅樹林修復和營造工作,是一個積極的推動,可以借助CCER市場幫助湛江在營造紅樹林的同時,增加紅樹林藍碳碳匯的收益,幫助當地拓展更多保護和修復資金的渠道。”北京企業家環保基金會(SEE)海洋項目總監王靜介紹。
王靜表示,紅樹林方法學得到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的指導,是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與SEE基金會長期著力推動的一項重要工作。因為在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中,紅樹林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濱海海岸帶生態系統,推動紅樹林方法學的落地,也是希望在國家關于雙碳目標實現過程中,讓更多公眾關注紅樹林保護議題,推動社會各方科學地參與紅樹林生態保護工作。
湛江作為中國最大的紅樹林分布城市,同時也承擔了紅樹林保護修復最大的任務,SEE基金會聯合眾多愛心企業和社會公眾長期支持湛江的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
2021年,SEE基金會聯合湛江紅樹林保護區管理局和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完成了中國首個藍碳交易“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同年10月14日,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正式發布《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含18個案例,從全國127個案例遴選)。其中,“紅樹林變‘金樹林’助推實現碳中和——廣東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被收錄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