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兒在紅樹林間翻飛。
12月11日清晨,記者跟隨著巡護員郭浩連的腳步,走進我國首個以紅樹林命名的國家濕地公園——雷州九龍山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
蔥蘢茂密的紅樹林間,數不清的鳥兒上下翻飛,迎著朝霞嬉戲、覓食。近年來,雷州市調風鎮依托于九龍山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資源稟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紅樹林成為了生物多樣性的“守護神”,為“綠美湛江”添上了一抹生機盎然的綠意。
巡護員郭浩連正在檢查不慎掉出鳥巢的幼鳥情況。
紅樹成林 守護生物多樣性
水域蜿蜒盤旋的九龍山,觸目所及皆是蔥蘢茂密的紅樹林,其“盤踞”面積近130萬平方米,老鼠簕、桐花、紅海欖、白骨壤、玉蕊、銀葉樹等種類均可在這里找到蹤跡。其中,珍稀半紅樹植物玉蕊在中國大陸的天然分布僅九龍山有記錄。
“得益于良好的生態環境,九龍山現在一年四季都棲息著很多鳥類,5-6月份是它們的繁殖季節,每到這時我們都要格外小心呵護。”郭浩連告訴記者,每到秋冬季節,九龍山還會迎來數以萬計的候鳥,它們從遙遠而寒冷的地方飛往這里,度過一個溫暖、豐足的季節。
九龍山山丘疊翠,瀑布飛流;海潮上溯,匯水成澤。復雜的濕地面貌吸引了兩棲、底棲生物、獸類、魚類、爬行類等多種野生動物聚集。通過實地調查和原始資料的整理,發現野生動物257種,其中鳥類141種。
公園內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占廣東省總數的20.9%。廣東省重點保護動物有沼水蛙、黑水雞等6種;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的動物達133種,如斑腿樹蛙、綠頭鴨等;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物種共計27種,如游隼、白尾鷂等。2023年4月,還監測到了一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臉琵鷺和兩只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白琵鷺。
紅樹林為這些“小精靈”構建出一個水源潔凈、環境優良、食物充足的天堂,這既有賴于大自然的饋贈,也離不開當地黨委政府的努力,護林員日復一日的細心守護。
定期巡護 每棵紅樹都有“家長”
這里的每一棵紅樹都有“家長”,從出土幼苗到數十年的老樹,都有專人定期察看、管理、呵護。調風鎮成立了一支黨員護林守衛隊,黨員包干分片帶頭保護,精準管理,對九龍山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區實行定期巡護,向市民游客分發紅樹林保護宣傳單,宣傳紅樹林生長習性、特點及在保護海岸、凈化海水等方面的科普知識,實現共建共管共護。
生態文明就是“一盤棋”,既要有“士”的守護,也要有“炮”的震懾。調風鎮綜合行政執法辦公室聯合自然資源局、漁政等部門進行聯合執法,形成執法合力,建立溝通協商、信息共享、共建共治的工作機制。
為進一步深化“守護紅樹林,保護生態文明”的意識,該鎮積極推動紅樹林科普宣傳和主題文化活動走進中小學,目前全鎮共開展紅樹林主題文化宣傳活動18場,覆蓋12萬人次。同時,組織機關單位開展紅樹林主題黨日活動、通過媒體廣泛科普、舉辦“世界地球日”“國際紅樹林行動日”“世界濕地日”等特殊日子營造宣傳,開展植樹種樹活動,讓生態文明之風徐徐吹進人們的心底。
久久為功 打造“紅樹林+”多業態
生態治理需要久久為功,調風鎮持續加強紅樹林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積極爭取市海洋生態和濕地保護修復專項資金以及本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
近年來,先后共投入113萬元用于開展紅樹林修復工作,鎮轄區內生態公益林達5353畝。自2021年5月以來,該鎮動員干部職工與雷州九龍山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積極行動,利用夏季候鳥北遷回繁殖地空檔期間,在回收的養殖塘內及中間鳥島,種植木欖、紅海欖、角果木、白骨壤、桐花等本地紅樹林近2萬株,同時在塘堤周邊種植銀葉樹、水黃皮、玉蕊、黃槿等半紅樹1.2萬株,合計新增種植面積約45畝。
為進一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調風鎮打出了“紅樹林+”多業態深度融合牌。自2019年以來,調風鎮共投入400多萬元用于完善基礎設施,包括旅游沿線道路硬底化建設,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完善旅游路網規劃等,打造紅樹林生態旅游經濟帶。同時,在九龍山紅樹林濕地公園科學設置“觀鳥臺”,培育觀鳥線路和游學項目,打造九龍山紅樹林“網紅”打卡點。
目前,調風鎮正依托于九龍山積極構建“1151”鄉村養生休閑服務體系(“1151”體系指1個游客服務中心、1條濱水休閑帶、5大主題產品、1批特色民宿),整合調風鎮古村落文化、“千年紅荔”等資源,打造“九龍山水 和美調風”鄉村旅游線路,推動紅樹林生態旅游與特色文化、觀光農業、休閑漁業等其他旅游資源深度融合,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使紅樹林生態旅游成為雷州旅游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