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2024年粵桂瓊紅樹林保護交流合作活動在湛江舉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駐廣州專員辦、廣東省林業局、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海南省林業局共同簽署《加強粵桂瓊紅樹林保護合作框架協議》。(4月13日《湛江日報》)
近日,《加強粵桂瓊紅樹林保護合作框架協議》在湛江簽署,標志著紅樹林保護的一股新合力形成。無獨有偶,4月9日,廣東、福建、廣西、海南四省(區)高級人民法院共同簽署紅樹林司法保護合作協議,并在湛江召開首次紅樹林司法保護研討會。相關報道都突出了一個關鍵詞——“合作”。
守護“海上森林”,看上去是道種樹題、護樹題,實際上關乎整片海洋生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系統觀念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當然,從地域上,也應該合力筑起“海上綠色長城”。粵閩桂瓊四地海洋資源豐富、山海相連,擁有廣西山口、北侖河口,福建漳江口、海南東寨港、廣東湛江和深圳福田等多個紅樹林保護重要基地,是我國紅樹林保護范圍最廣、最密集的區域。加強協同合作,形成更大的守護“國寶”紅樹林合力,勢在必行。
無論是《加強粵桂瓊紅樹林保護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又抑或是粵閩桂瓊首次紅樹林司法保護研討會的召開,都把地點定在了湛江,這又是為何?
其中一點重要原因,筆者認為,是近年湛江以打造“紅樹林之城”為抓手,已經走出了一條紅樹林保護、修復與開發的特色之路,受到了周邊地區的關注。
湛江是全國紅樹林分布最多的地級市,擁有全國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根據2022年度調查結果,湛江有紅樹林面積6521.85公頃。在廣東部署的4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中,湛江就占了兩個,分別是雷州、徐聞“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建設。去年雷州“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完成營造紅樹林1.4平方千米、修復紅樹林1.076平方千米;徐聞“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完成營造紅樹林4.31平方千米。湛江一系列營造修復紅樹林的重大舉措,提升了區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在不斷壯大紅樹林保護合力等方面扮演更重要角色、發揮更大作用,湛江責無旁貸。
報道中提到,各地將“積極探索紅樹林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途徑”,“在加強紅樹林保護利用的同時,推動沿海鄉村振興發展”。2021年6月,“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碳減排量轉讓協議簽署,開啟了我國首個“藍碳”項目交易先河。2023年4月,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發布由湛江組織編制的《廣東省紅樹林碳普惠方法學》,這是全國首個紅樹林碳普惠方法學,標志著我國首個“藍碳”碳普惠方法學正式實施。目前,兼顧紅樹林營造修復與社區可持續生計的種養耦合生產經營新模式,發展“林漁共生”生態產業,打造紅樹林“林下生態經濟圈”,也在湛江提上了日程。新質生產力在湛江這片“國寶”紅樹林中加速形成。
湛江不僅要加強與周邊地區合作,形成紅樹林保護的更大合力,還要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的現實路徑探索中互相借力、差異化發展。比如共同開發紅樹林+生態旅游、康養、精品民宿、特色餐飲等“一程多站”模式;探索開展紅樹林碳匯開發交易試點,探索建立異地修復合作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