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章區金牛島紅樹林。記者張鋒鋒 攝
5月22日是第24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近日,由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廣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正式發布。《行動計劃》明確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范圍》中劃定的南嶺和南海優先區域基礎上,細化11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其中包含湛江雷州半島海域等7個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內率先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制定相關保護規劃,開展本底調查。
湛江三面環海,全市管轄近岸海域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擁有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三大典型海洋生態系統,沿岸海域生物種類達2000多種。近年來,湛江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發展理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新格局。此次雷州半島海域入選廣東省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為湛江有效保護重要生態系統、物種及其棲息地提供政策依據。
東海島海域出現中華白海豚。 記者張鋒鋒 攝
紅樹林白海豚相繼“出圈” 雷州半島海洋生物多樣性動人
中華白海豚成群暢游雷州灣,白鷺在紅樹林間翩躚,色彩絢麗的珊瑚在海底綻放……
湛江海洋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優勢明顯——擁有全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保護區、中國近海面積最大的珊瑚自然保護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近年來,湛江的紅樹林和白海豚相繼“出圈”,生動展示了我市無與倫比的海洋生態環境。
湛江擁有我國紅樹林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目前湛江紅樹林面積占全國紅樹林面積的33%,占全省紅樹林面積的78%。2021年底,湛江吹響打造“紅樹林之城”的號角,凝心聚力把湛江紅樹林打造成生態文明新名片、綠美廣東新亮點。2023年,共完成紅樹林造林1273公頃、修復1553公頃。
廣東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分布著我國大陸沿岸唯一發育、保存最完好的現代珊瑚岸礁。目前已發現珊瑚種類共3目19科82種,其中54種石珊瑚全部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保護區內珊瑚資源密集,生態環境良好,水質優異,漁業物種豐富,成為廣東省的一張生態名片。《2022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廣東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狀況等級為Ⅰ級,整體狀況優良。
為了加強廣東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保護珊瑚礁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依法強化監管,加強執法協同,提高保護區綜合監管能力,2023年6月1日《廣東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正式施行。
海草床是“三大海洋生態系統”之一,2012年,有學者在湛江英羅灣高橋河口以南潮間帶灘涂發現海草斑塊分布,在調查期間還發現了珍稀海洋生物中華鱟的幼體。2021年初中華鱟被正式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名錄。為更好地保護中華鱟資源,我市重點扶持,合理規劃,在中華鱟種質資源發展比較好的經開區硇洲島、遂溪樂民鎮等地打造多個“鱟保護社區”,把鱟資源保護與鄉村特色旅游資源以及科普教育基地三者有機結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助力鄉村文化振興。2022年6月18日,中國首個“鱟保護社區”落戶湛江硇洲島黑石嶼“鱟保護社區”。
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參與。湛江市人民檢察院在全市設立9個紅樹林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站、1個海珊瑚檢察工作站、1個珍稀海洋生物檢察工作站,1個中華白海豚保護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站、1個海洋生物救護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站,不斷強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全方位司法保護。
湛江優良的生態環境吸引來紅嘴鷗。 記者郎樹臣 攝
加快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全力打造海洋生態示范城
當前,湛江加快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水清、灘凈、岸綠、灣美、島靚”的美麗海洋,全力打造海洋生態示范城。
在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方面,湛江嚴格落實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持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五大工程”,加快恢復海洋生態環境自然功能。凝心聚力建設“紅樹林之城”,加快雷州、徐聞2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建設,建好用好金牛島、金沙灣、霞山觀海長廊等紅樹林綠美示范點和科普基地,以點帶面植綠護綠興綠,筑牢海岸線生態“綠色長城”。扎實推進雷州半島海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建設,嚴格管好珊瑚礁、海草床、中華白海豚、鱟等自然保護地,讓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成為湛江的靚麗風景。
與此同時,湛江市大力踐行人海共生理念,以美麗海灣建設為抓手,堅持控污凈海、生態美海、和諧親海,努力創建“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美麗海灣。根據《湛江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金沙灣、博茂港灣、龍王灣、外羅灣和清安灣—三墩港5個有條件的海灣單元將在“十四五”期間率先創建“美麗海灣”,為生物多樣性持續提升創造優質的海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