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田園千重浪,稻花飄香孕豐年。時值盛夏,雷州市企水鎮(zhèn)博袍村劉下洋的250畝鹽堿地綜合開發(fā)的“咸水稻”已成熟。這片曾經因海水倒灌和淡水資源匱乏而鹽堿化嚴重、幾近絕收的土地,如今在村民鄧道箴的精心耕耘下,變成一片金燦燦的稻田。連日來,田間地頭人機并舉,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
鹽堿地種下新希望
“曾經,這里的鹽堿地荒蕪一片,農作物難以生長。但自從鄧道箴接手后,種植的水稻不僅生長良好,產量也令人驚喜,每畝地能產濕谷1000斤。”雷州市企水鎮(zhèn)農業(yè)農村和生態(tài)環(huán)保辦公室負責人王田助介紹。
鄧道箴,1961年生于這片土地,祖輩都是農民。從他記事開始,父母便是依靠農田,辛勤耕種維持生計,“民以食為天”這個傳統觀念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腦海里。“我是聞著泥土、水稻的香味長大的,對這片土地有著深深的情感。”鄧道箴回憶道,童年已隨著時光遠去,但稻香卻依舊縈繞心中,幸福的味道一直都在。
面對村子里荒廢的鹽堿田地,鄧道箴心生惋惜。“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要盤活村子里的鹽堿田地。”鄧道箴告訴記者,當時選擇在鹽堿地上種水稻并不是一時沖動。
鄧道箴奔走于田間地頭。通訊員供圖
鹽堿地里稻谷飄香
盡管生于農村長于農村,對種田并不陌生,但要論在鹽堿地里種水稻,這對缺乏實踐經驗的鄧道箴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鹽堿地里種水稻,首先得改良土壤與改善生態(tài)。鄧道箴將從廣州學回的農科知識與自己的實踐經驗相結合,采取了整合要素投入、使用有機肥等方法改良土壤,有效降低了土壤鹽堿度,提高了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和有機質含量。另外,集中連片、規(guī)模開發(fā)、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并對機耕道修整加寬,修筑了1條700多米的進水溝和2條800多米的排水溝。同時,在企水鎮(zhèn)政府的支持下,鄧道箴還對農田水利設施進行了大規(guī)模改造,包括修整機耕道、修建進水溝和排水溝、打井、清淤排灌渠道等,徹底改變了農田的灌溉條件。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豐收季,這片鹽堿地飄出了稻花香,實現生態(tài)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63歲的鄧道箴,看著金燦燦的稻田、聞著田間縷縷稻香,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他不僅讓這片土地重新煥發(fā)生機,更立志要帶動和引導更多的農民,利用現代化技術,實現規(guī)模化、機械化、現代化的農業(yè)發(fā)展,讓鹽堿地變成真正的“稻米糧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