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山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游玩。
仕禮嶺麓,良田萬頃育英才;九龍山上,翠巒疊嶂游人醉。近年來,雷州市調風鎮緊抓“百千萬工程”特色鎮建設的契機,加快現代化嶺南新鄉村建設,挖掘古村落和歷史名人足跡等豐富歷史文化底蘊,同時積極培育九龍山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赤尾村“千年紅荔”等獨特的生態旅游資源,致力打造“千年紅荔生態名村”“九龍山水 和美調風”“名人故里古村落”等精品鄉村文化旅游線路,推動生態旅游與特色文化、觀光農業、康養產業等多元旅游資源深度融合,打造文旅特色小鎮。
為進一步發揮調風鎮旅游資源優勢,日前,該鎮政府正式掛牌成立文化旅游辦公室,成為雷州市內唯一設置有文旅辦的鄉鎮。
探索“文旅+康養”綠色發展新篇章
近日,記者漫步于九龍山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步行棧道,四處翠色欲滴,遠處河流潺潺,水聲悠揚,與瀑布的轟鳴交織成章;林間鳥鳴聲聲,不少游客們或駐足觀賞,或悠然前行。
“趁著暑假,我帶孩子來湛江游玩。聽朋友推薦去九龍山,說這里生態資源極為豐富。”來自湖北的游客黃女士一邊攀登上觀鳥臺,一邊向記者分享道:“這里不僅可以近距離接觸種類豐富的紅樹林、觀察林間百鳥,還是避暑休閑的絕佳去處。”
護林員郭浩連介紹,園內近海與海岸濕地面積1037.4公頃,河流濕地面積9.8公頃,人工濕地面積102.7公頃,復雜的濕地面貌吸引多種野生動物聚集。通過實地調查和原始資料的整理,園內發現野生動物257種,其中鳥類141種。
近年來,調風鎮持續加強紅樹林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先后投入113萬元用于開展紅樹林修復工作,利用夏季候鳥北遷回繁殖地空檔期間,種植木欖、紅海欖、銀葉樹、水黃皮、玉蕊等紅樹和半紅樹3.2萬株;推動“紅樹林+”多業態深度融合,自2019年以來,共投入400多萬元用于九龍山旅游沿線道路硬底化建設,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完善旅游路網規劃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打造紅樹林生態旅游經濟帶,培育觀鳥線路和游學項目。據統計,今年春節假期間,園區首日客流量3萬多人次。
夏季是荔枝成熟的時節,走進調風鎮赤尾村,一串串飽滿鮮紅的果實染紅山頭。當前,赤尾村尚存野生荔枝面積60多畝,數量超800多株,最老的樹齡達900年。此外,該村一處原始森林內,古樟、潺槁樹、鵲腎樹、橄欖樹、倒吊筆樹、紅鱗蒲桃樹、鐵冬青樹等珍稀古木林立,構成熱帶古樹的豐富圖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調風鎮文旅發展要圍繞生態旅游做文章。”調風鎮黨委書記陳誠漢說,目前調風鎮在積極構建“文旅+康養”鄉村生態旅游體系,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不斷完善鄉村配套基礎建設,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其中,九龍山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正積極構建“1151”鄉村養生休閑服務體系;圍繞荔枝產業,赤尾村規劃建設古荔枝林生態修復區、森林休閑康養體驗區及百果園種植示范區。值得一提的是,雷州仕禮嶺森林康養及教育實踐基地項目正如火如荼地推進中,該項目計劃投資總額5000萬元,預計投產后將實現年營業收入超過2000萬元,有效促進當地就業與農民增收,為當地經濟注入強勁動力。
展現古風古韻 煥發生機活力
行走在“廣東省歷史名村”祿切村青石板巷,櫛比鱗次的古建筑依山遞進而建。
“村莊有尊師重教的傳統。”據該村村干部介紹,祿切村曾走出科舉名錄者65名,其中七品以上官職者數十名,創造“科舉不絕,富甲一方”“一門十知縣”等佳話。目前該村有古民居數十座,誠齋公祠獲得省文物保護單位稱號。
走入清朝乾隆年間翰林編修陳昌齊的故里南田村,村前田野廣寬,奇墩羅列,景色迷人,古樹參天,特別是古龍眼樹遍布村莊。記者看見,村中分布著不少有歷史價值的文物。目前該村正有序開展景觀提升項目建設。
調風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該鎮的古村落成為人們探尋傳統文化內涵、領略歷史韻味的熱門選擇,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客前來探訪。
其中,以重師德、尚孝廉而聞名的調銘村已于2013年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據統計,清代科舉制度期間,該村涌現出舉人、貢生、監生以上人才70多人,“文擎雷陽”“海邑孝廉第一村”等美譽不脛而走,調銘村成為遠近聞名的雷州歷史文化名村,吸引了眾多學者與游客前來探訪。
陳誠漢介紹,為讓傳統村落在保護中發展,在活化利用中煥發新的生命力,該鎮正開展古村落歷史人文資源挖掘工作,保護并整理文化資源與歷史資料,編纂成冊,并申請專項資金對古建筑群進行修繕與保護。“傳統村落的保護不僅是保存建筑歷史風貌,更重要的是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陳誠漢說,結合“百千萬工程”,該鎮正積極開展古村落的人居環境整治與美化工作,全方位補齊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建設短板。下一步,計劃將祿切村、南田村、調銘村等古村落串聯成線,強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打造成為集文化傳承、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勝地。
重塑城鄉風貌 建設現代化嶺南新鄉村
鄉村和物產的深度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相互碰撞,賦予鄉村更多的看點。當前,調風鎮持續挖掘農耕文化,積極發展一批特色產業,培育了祿切荔枝、卜昌海鴨蛋、官昌火龍果等“一村一品”特色品牌;深入產學融合,與省農科院合作,引進并試種了佳麗蕉、蘋果粉等五個新型作物品種,著力打造調風香蕉品牌,為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近年來,調風鎮通過實施“小公園,大民生”工程,城鎮和農村美麗宜居度顯著提升,全鎮基本實現村村有公園(綠地)、戶戶通水泥路的新農村圖景。同時,該鎮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效,不斷為產業發展注入文化內涵,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嶺南新鄉村。
2022年,調風鎮籌集資金300多萬元,建起占地27000多平方米的文化體育公園,并為公園注入廉政元素。去年冬季,園區內引來眾多“候鳥房車”游客,為當地文旅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陳誠漢表示,調風鎮目前正全力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通過土地流轉、置換等創新方式,有效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實現了“小田”變“大田”。未來,將建成大面積、集中連片的新標準農田,同時,整理擴大鎮區建設用地,加快村鎮集體經濟發展,打造更具活力的現代化鄉村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