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CCTV17農業農村頻道《共富經》欄目特別節目《農業玩出新花樣,灘涂上挖出新財富》在中央廣播電視臺農村農業頻道首播。
《共富經》欄目組走進雷州市烏石鎮,聚焦了烏石的龍膽石斑,用25分鐘的鏡頭,與全國觀眾一起去探尋雷州海邊灘涂上高密度養魚的致富密碼。
節目組首先走進了龍膽石斑的養殖基地。龍膽石斑魚有美容護膚之魚的美稱,主要產于東南亞、澳大利亞海域,在我國南海(南沙群島)亦曾發現,但數量稀少。
2016年,陳青運從親戚口中了解到石斑魚的受精卵價格極高,但這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陳運青在咨詢一些專業院所后,決定跟朋友蘇保三合伙,在海邊的灘涂地建廠育苗。但是,陳運青顯然低估了石斑魚育苗的難度,整整三年,陳運青和蘇保三都沒有育出多少苗來。
三年,陳運青已經投入了1000多萬元,卻還沒有摸清育苗的門道。他經常向廣東和海南等地的水產研究機構請教,得知石斑魚的雌雄不好控制。還得采用多觀察的辦法,分辨雌雄,關鍵就是看魚肚子。開始這個方法讓陳青運的付出有了回報,但沒多久迎來了一場重大打擊。
2020年8月,由陳青運辛辛苦苦養起來的那批龍膽珍珠斑眼看就可以銷售了,但由于室內水泥池養殖的原因,導致魚塘大密度缺氧,上萬斤魚一夜之間全部缺氧死亡。
2020年9月,陳青運總結先前經驗教訓進行改進,并調整經營方針。隨后海南省像陳運青這樣育苗的人多了,石斑魚苗的價格也降了下來。
在距離海南樂東350公里外的雷州市烏石鎮的陳海斌也瞄上了珍珠龍膽的養殖市場。
陳海斌原是養蝦的,后來聽海南的朋友介紹了珍珠龍膽后,了解到珍珠龍膽一般銷往珠三角和長三角等地區,而雷州市的地理位置與珠三角和長三角等地區市場更近,養殖珍珠龍膽更有優勢。
陳海斌的養殖方法與陳青運的有所不同,陳海斌選擇用海邊遍地石頭的灘涂地來養殖珍珠龍膽石斑,雖然灘涂石頭多,可陳海斌卻一點兒都不擔心。反而聲稱要在灘涂上玩出新花樣來。陳海斌把灘涂挖成邊長約40米,深度約3.5米的池塘。
之所以選擇遍地是石頭的灘涂養魚是因為石斑,就顧名思義,它有“石”字在里面,他就覺得有石頭的塘里面養那個石斑魚還是更適合它。而野生的石斑魚喜歡生活在礁石附近,所以陳海斌才選擇了有石頭的池塘。
可滿是石頭的池塘,其實卻暗藏著一個巨大的隱患。這一巨大隱患給陳海斌帶來了第一次經濟損失。調查后發現池塘底部的石頭上。平時魚吃剩的飼料和排泄物就藏在石頭縫里排不出去。久而久之,成了池塘底部有毒的污垢,而珍珠石斑是一種對水質要求很高的魚種,容易因為水質變壞而死亡。經過琢磨,陳海斌對底部都是石頭的池塘進行改造,給底部鋪上了一層膜,以方便排污。
但在2018年,陳海斌遭遇了第二次經濟損失。即便經常換水,如果養的時間久了,還是會影響到水質,導致魚缺氧而死。此時陳海斌還有十幾塘珍珠龍膽,至少價值500萬元。讓陳海斌擔憂的是,那十幾塘魚也開始出現了不好的征兆。不好的征兆表現為不吃料或者少吃料,或者稍微有點死魚。那段時間,陳海斌經常在池塘邊溜達。他發現養殖場里空出來的池塘經過太陽暴曬后,底部的青苔都被曬死了。
受此啟發,陳海斌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給魚搬家,把魚從原來的池塘搬到經過太陽曬過一段時間之后的池塘。在搬家之前,他先給新池塘注水。然后找人拉網,把魚集中到一起,再一筐一筐地把魚倒到注滿水的新池塘里。整個過程速度要快,一氣呵成。經過觀察,搬家取得了成功。從那以后,每隔一兩個月,陳海斌都要折騰一次,給魚搬家。
在陳海斌的養殖場里,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每四五個池塘中總有一個是空的,這個池塘就是留著給魚搬家用的池塘。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和消毒,再加上頻繁換水,水質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原來陳海斌一畝水面只養4000斤珍珠龍膽。在實施了這些新做法以后,他把養殖密度提高到了畝產8000斤,是原來的兩倍。
在8個月的養殖周期中,每畝水面至少能養出8000斤。按一斤35元的塘頭價計算,銷售額28萬元,陳海斌一年可以賣出1000多萬元。
看到陳海斌養殖珍珠龍膽效益不錯,雷州市有三十幾位農戶,也學著他改造灘涂地,養珍珠龍膽,養殖面積近萬畝。在國內石斑魚育苗企業和養殖戶的共同努力下,依靠不斷創新的理念和花樣迭出的做法,石斑魚產量越來越大,從2009年的4萬噸上升到目前的18萬噸。養殖規模提高了,養殖效益也上去了,不僅讓養殖戶掙到了錢,也讓石斑魚這種美味走進更多尋常百姓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