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地里收割徐聞良姜。
立秋時節,良姜收獲季接近尾聲,徐聞良姜的從業者們依然忙碌。姜地里,一頂頂不同顏色圖案的太陽傘底下,女工們用小刀麻利地砍削清理良姜根須,構成一幅別具特色的田園風光;曬場上,隨著姜農每次翻動,良姜香氣愈加濃郁,火熱的太陽、棕紅的良姜、欣慰的笑容,交織出豐收喜悅圖景;加工廠內,篩去鱗片灰渣、打包裝袋,良姜從大陸最南端走向全國、飄香世界。超過800年種植歷史的徐聞良姜市場逐漸“火熱”起來。
上月,市委工作會議專題研究推動徐聞良姜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將徐聞良姜打造成百億級鄉村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為火熱的良姜市場再添“一把火”。從業者怎么看待良姜產業發展態勢?良姜在種植、加工、儲存、流通、銷售環節還有哪些堵點?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深入田頭、曬場、廠房、倉庫,采訪本地種植、經銷大戶和外地客商,聽一聽他們對良姜產業發展的所思、所急、所盼。
良姜加工車間,工人在卸貨。
回望:探路者獲利頗豐
在東南亞市場,“中國龍塘良姜”以其好品質廣為人知。龍塘鎮是徐聞良姜主產區,全縣良姜種植面積6萬多畝,龍塘就達到2萬多畝,有30多條村莊、2000多戶農戶種植良姜,輻射帶動曲界、城北、海安、錦和、和安、下洋等鄉鎮良姜產業發展。
翁小泉是龍塘鎮良姜種植大戶,也是最早一批勇闖徐聞良姜市場的探路者。翁小泉在經營北運菜中了解到良姜制作的香料很受市場歡迎,2001年回到家鄉龍塘鎮種了150畝良姜,收獲時賣了好價錢。嘗到甜頭后,翁小泉把事業的重點轉移到種植良姜,不斷擴大種植規模,于2022年成立了廣東全豐農業有限公司。目前,種植1000畝,年產干姜約400噸,同時發展加工、流通業務,每年銷售額超800萬元。
近年來,翁小泉通過發放良姜種苗和收購成品,帶動村里鄉親種植良姜約500畝。隨著良姜行情上漲,翁小泉和姜農們迎來了豐厚的回報,他本人還被徐聞縣授予“十大流通大戶”稱號。
因良姜而獲利的,不僅僅是徐聞本地人,還有從全國各地來“淘金”的客商們。他們在徐聞種植、收購、銷售良姜,并憑借豐富的經驗和商業網絡,近年來在良姜市場獲利頗豐,也推動徐聞良姜走得更遠。
“良姜可以食用,也可以藥用。我們外地人都知道良姜是寶貝。”正在海安鎮一處空地翻曬良姜的喬國亮告訴記者。喬國亮來自河南南陽,長期做香料生意,2016年在網上看到徐聞良姜沒人買的消息,趕來徐聞采購了一批。隨后,又帶著家人和數百萬的資金在徐聞扎下根來,將業務拓展到種植、收購、銷售、流通各環節。
目前,喬國亮種植良姜300畝,每年收購150噸,在玉林、亳州、西安等地都有許多客戶。2021年種下的第一批良姜已經進入收獲期。“產量可以,剛滿3年就有8000多斤每畝,刨去成本,一畝地利潤有12000元,很不錯了。”老喬滿意地說。
徐聞良姜干品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吸引了香料行業大企業前來采購、投資。長沙彩云農副產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化食品配料企業,旗下擁有100多個原料基地,與多家大型食品生產企業、大型餐飲連鎖企業、調味品商貿公司長期合作,產品銷往全國20余省市以及海外市場。 2017年開始,該公司在徐聞五一農場設立采購點,收購、加工、儲存良姜。
“公司常用香料約20種,我們到良姜產地徐聞投資設點,也是希望找到高品質的原料。”該公司采購經理張力盛介紹,近年來,公司良姜采購業務穩步增長,每年在徐聞采購干姜300—400噸,為洽洽瓜子、絕味鴨脖等大企業供應良姜單品原料或者復配香辛料。
查看徐聞良姜的晾曬情況。
現狀:做大良姜產業亟待破題
2020年以來,徐聞良姜由于供不應求“身價大漲”,從原先的15元/公斤漲到30元/公斤,最高價格達到50元/公斤,帶動良姜種植面積逐年遞增。目前,徐聞每年良姜收獲面積約2.5萬畝,鮮姜總產量約12萬噸,干姜總產量約4.2萬噸。2023年徐聞良姜全產業鏈產值約28億元。
隨著行情大漲,市場不斷拓展,良姜行業日漸成勢。當記者問及是否考慮擴大投資、做大良姜這門生意時,多位從業者們不約而同地給出了肯定的回答,緊接著用一串“但是”表達其顧慮與期盼。
“當然想做大!我們愿意投資,但配套的東西要跟上去,需要政府各方面支持。”喬國亮堅定地說。
“良姜價格好,這兩年很多人找我談合作種植良姜,或者投資建廠,也有外國訂單來找我,我都婉拒了。”翁小泉坦言自己也想種多一點,但目前當地在良姜加工、流通等方面都還跟不上。
采訪中,一線從業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良姜產業要實現從十億級向百億級的飛躍,不能全靠市場,也需要政府的有力引導。當前,一系列制約良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問題亟待解決,必須通盤考慮,全面系統地一一破解。
晾曬徐聞良姜。
要出好良姜——規范種植管理
良姜種植生長需要3至4年,一般認為生長3.5年的良姜才達到品質“巔峰狀態”。“我們的調味品配方中良姜用量是固定的,如果使用年份不夠的良姜,會影響產品味道,也會損害徐聞良姜的口碑。”張力盛表示,在良姜價格看漲的形勢下,要通過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加強引導管理,避免姜農提前采收“月份不足”的良姜。
華南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姜峰教授也表示,應該制訂道地性標準,建立種植技術規范,建設“道地藥材良姜示范基地”,重點研發健康種植專用肥料和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
對此,湛江市農業農村局計劃在徐聞良姜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的8個鄉鎮逐步適度擴大良姜生產規模,加快形成良姜高質高效生產區。引導扶持良姜現有生產企業、種植大戶大力發展良姜標準化、規范化種植,積極引進一批制藥企業、調味料企業在徐聞建設生態高效標準化良姜生產基地。
翻動晾曬的徐聞良姜。
要有地方曬——升級擴容產業園
采收后的良姜,必須在太陽底下連續晾曬10—12天,才能達到干姜狀態。期間一旦遇到雨天潮濕,良姜極易發霉,特別是切塊的良姜只要一夜就長出白毛,需要重新水洗,繼續晾曬,整個晾曬時間可能延長到25天乃至1個月,不僅效率降低,還損害良姜品相,增加成本。可以說,目前曬姜基本是“看天吃飯”。曬場不夠,是當前擺在從業者們面前的共同難題。
喬國亮今年在距離種植基地60公里的海安鎮,找到兩塊民房之間的空地作為晾曬場,正在晾曬60噸良姜。老喬說,再多就曬不下來了。“沒有曬場就沒有市場。一般香料產地都有曬場,比如玉林市就建立很多大大小小的八角曬場,有政府建設的,也有企業建設的,可以對外出租。”談話間,一陣過云雨突然下來,老喬連忙和工人用塑料膜鋪蓋好,不過這也只能暫時遮蓋,必須盡快通風晾曬,否則良姜會“發燒”,長毛更快。
由于沒有固定曬場,每到良姜收獲季,翁小泉都要為找晾曬場發愁,這也是他不敢大規模擴大種植面積、不敢接太多訂單的一個原因。他表示,建曬場每平方米大概要60元,但成本不是主要障礙,關鍵是用地問題不好解決。
張力盛表示,該公司作為專業化食品配料企業,十分重視香料品質,堅持采用自然晾曬的良姜原料,把好質量安全關。由于天氣影響,加上場地限制,公司采購點今年4個月僅成功出貨3批干姜,每批只能曬120—150噸生條。
采訪當天,記者在采購點遇到了長沙彩云的客戶代表洽洽食品香辛料采購工程師張東亮。張東亮告訴記者,公司注重產品溯源、降本增效,每年需用干姜達200多噸,所以他每隔一段時間就到產地調研,了解良姜種植、粗加工、品質等級等情況,確保貨源品質質量。
冷庫儲存能力是掌握良姜定價權的重要籌碼。“90%的良姜來自徐聞,但是定價權不在徐聞,而是在持貨者的手里。”張力盛表示,只要儲存條件跟上,種植戶可以選擇在適當價格賣出,掌握市場主動權。如果沒有合格的保存條件,良姜會吸水、長蟲、損耗,虧本也要賣出去。而在玉林國際香料交易市場周邊就有很多冷庫可以租用,儲存1噸香料費用大概500元/年。
事實上,徐聞縣2019年獲批建設徐聞良姜產業園,形成生產、加工、流通、休閑等全產業鏈推進格局。然而,從業者表示,目前產業園區不能滿足迅速發展的良姜行業需求,亟需打造集晾曬、加工、倉儲一體化功能強大的產業園,以及專門的交易市場。同時,成立良姜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引導規范種植、管理,拓寬銷售市場,抵御風險,抱團做大良姜產業。
工人在整理良姜。
要有地方賣——打造專業交易市場
“外地客商來了,都沒市場可以看貨,也沒有地方住宿。”有從業者略顯無奈地告訴記者。
目前徐聞沒有固定的良姜交易市場,只有零散的小收購點,且交易方式原始。外地收購商來到徐聞后,一般選擇租住村民家里,然后通過本地經紀商逐家逐戶查看貨物數量、品質等級、價格,效率低下,采購100噸貨要跑好幾天。此外,外地客商還要向經紀商支付一定的手續費,一般是兩毛錢一公斤。
“如果有專門交易市場,現場看貨、當場下單,可能5分鐘就能達成交易。在種植、加工、儲存各環節嚴格規范、產品標準等級穩定的情況下,我們甚至不用到現場,通過一個電話、一張圖片就能完成交易。像四川香砂仁、云南草果都能實現遠程交易了。”張力盛告訴記者。
此外,專業的交易市場聚集了人流、物流等各種市場要素聚集,必將帶動配套的餐飲、住宿行業發展。
展望:“姜”來可期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近期召開的市委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做實政策保障,強化規劃、用地、資金、人才等要素支撐,綜合施策、協同推進,為徐聞良姜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徐聞縣也提出做好2024年徐聞良姜“十件事”,其中包括:制定推廣一套良姜標準化種植規程;打造一批高標準核心種植示范區,做好質量安全監控與溯源;打造晾曬、烘干、儲藏、加工、流通和交易等多功能的良姜交易集散中心;開發一系列加工產品等。
近期先后參加了市、縣兩場推動良姜發展的會議后,翁小泉顯然更有了信心了,“我一直都想把良姜產業做大,這不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鄉龍塘的農民兄弟和長期合作的老客戶,為此提了不少意見建議。如今政府高度重視良姜發展,希望盡快落實相關政策措施,這樣我們更加有激情去種植,種多一些,讓村民增加收入。”
目前,翁小泉正在物色場地,計劃在龍塘鎮投資建設收購點、加工廠等。“我們還要推動良姜‘走出去’,到山東滕州、安徽亳州、廣西玉林等全國香料市場開設店鋪,大力推廣‘湛品’廣徐聞良姜品牌。”翁小泉滿懷憧憬地說。
做大良姜產業,未來可期。
他山之石:
借鑒玉林香料產業發展路徑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多名從業者提及同樣是傳統香料,良姜與八角等香料在晾曬、加工、儲存、流通環節有頗多相似之處。做大良姜產業,可借鑒廣西玉林發展香料產業的經驗做法。
公開資料顯示,玉林是全國最大香料集散地,也是八角、肉桂、沉香等香料的主要種植地,香料樹種種植面積350多萬畝。其中,八角種植面積約61.75萬畝,“玉林八角”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當前,玉林市多措并舉推動香料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打造千億元香料產業集群。
正在建設的玉林香料產業園是玉林市統籌香料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項目,重點發展香料精深加工和調味品產業。玉林國際香料交易市場擁有全國配套齊全、品類豐富、規模宏大的現代農產品綜合冷鏈物流集散中心和服務基地,聚集了連通世界的香料產業資源和商品,每天營業額超過 3000 萬元,年交易量高達100萬噸,是全國最大的香料產品交易中心、定價中心。
今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支持玉林市香料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大力推動玉林市香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千億元香料產業集群,提出了支持建設高標準香料種植基地、支持玉林市香料加工高質量發展、完善提升香料交易集散中心功能、推動制定香料(中藥材)產業標準等九大方面內容。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