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一個午后,幾位文友在聊“陽光下的家鄉”主題創作時,提起割稻的陳年趣事,說干就干,大家一致決定周日到茂德公鼓城,親身體驗一回收割水稻的奇妙之旅。
走進茂德公古城,到了樟樹灣酒店的“一畝三分地”,那可真是一片被歲月和汗水浸潤的土地。這塊土地,被偌大的玻璃窗隔擋著、呵護著,沒有田埂的蜿蜒曲折,也沒有稻海翻金浪的一望無邊,感覺這里:好像是一個被田園都市圈養起來而又被遺忘的文弱“寶貝水稻”,然,它卻是充滿著最鮮活的生命力。據了解,不少中老年的旅友都很喜歡這塊一畝三分地,因為它訴說著舊時古老而又常新的故事,也蘊含著那一代人融入血液中隱忍、苦淚與堅強的記憶與奮斗精神。
當我踏入這片稻田,那成熟的金黃將我包圍了。田邊的野花野草在肆意生長,五彩斑斕,它們可是這片土地上最自由的綠植,幾乎沒有誰在意它、收割它。陽光毫不吝嗇地灑下,為每一株稻穗都鍍上了一層耀眼的金邊。我深吸一口氣,空氣中彌漫著的是泥土的芬芳和水稻成熟的甜香,這可真是大自然最純粹、最醉人的香氣。
開工啦!我們挽起衣袖,戴上草帽,手持鐮刀,懷著既興奮又敬畏的心情走進稻田。腳下的泥土軟軟的,還帶著一些濕潤,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大地的溫暖和力量。彎下腰,我仔細觀察著眼前的水稻,那飽滿的稻穗低垂著頭,像是在謙遜地向大地母親致意。
我從小就是那種怎么曬也曬不黑的白皮膚,還是容易招惹蚊子咬的那種“唐僧肉”。所以我相對更小心地握住鐮刀,按照陪伴割稻的“農民伯伯”教導的方法,用刀刃貼近稻稈根部,然后用力一拉。“唰”的一聲,一把水稻便被我成功收割下來。然而,我也很快意識到,收割水稻并非想象中那么輕松。一段時間彎腰讓我的腰背感到酸痛,手臂也因為不斷重復的動作而開始發酸,但望著那一片等待收割的稻田,我告訴自己要堅持。
在勞作的過程中,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在書本上讀到的“粒粒皆辛苦”,此刻,在人到中年的時分了,才真正深刻地理解了其中的含義。每一粒稻谷都飽含著農民們辛勤的汗水,從播種、灌溉、施肥到除草、除蟲,再到最后的收割,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傾注了他們多少的心血和期望。而我們平日里在餐桌上隨意浪費的每一粒糧食,都是對這份辛勞的不尊重。
不一會兒,我們逐漸掌握了收割的技巧,動作也變得越來越熟練。大家雖然都很疲憊,但眼神中都閃爍著堅定和滿足。當處暑后的陽光愈加熱烈的時候,我們也終于完成了收割任務。望著身后那一堆堆擺放整齊的水稻和此刻的稻田,仿佛是一幅色彩濃郁的油畫。
我們帶著收割好的水稻,來到了農屋前的打谷機前。我學習著操作著打谷機,將稻谷從稻穗上分離出來。那一顆顆金黃的稻谷如珍珠般滾落,發出清脆的聲響,仿佛在訴說著豐收的喜悅。
午餐前,我們蹲在田埂上吃“前菜”,一起擦著汗訴說艱辛,一邊分享著這一天的收獲和快樂。大家的臉上都洋溢著疲憊而幸福的笑容。此刻,我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寧靜和滿足。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常常會在忙碌中迷失了自己,而這次在樟樹灣的收割水稻體驗,讓我重新找回了與大自然連接的紐帶,讓我明白了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離開樟樹灣酒店的時候,我回頭望了一眼那片稻田,心中些許有著不舍和感激。我在試想,這種體驗大家應該帶小孩尤其是嬌生慣養的“家中小太陽”過來:因為它不但能讓你收獲生活式教育、直觀地理解和體驗勞動的價值,還能讓你收獲勞動教育,讓孩子們親近自然、體會勞動的艱辛和收獲。它不但能讓你懂得感恩與珍惜、培養感恩之心和珍惜資源的意識,還能讓你接受吃苦教育,尤其對于生活在安逸環境中的孩子,那是一種特別寶貴的教育。
當前,隨著鄉村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工具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也越來越高了,有些地方割稻實現“無人化”、機械化的高效作業模式了,不少地方正在逐漸告別鐮刀時代。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更加珍惜糧食,尊重農民、尊重勞動,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
此刻,我趕快舉起手機,“咔嚓”一聲,給這塊收割后的稻田定格了一個剪影,讓美好在光影下綻放,讓感動定格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