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村依水而建的民居。
沿著遠古的山,春秋的水,秦漢的路,跨進唐宋的村——秀水狀元村,立刻被眼前的旖旎風光打動,仿佛置身于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里。
唐開元十三年,學而優則仕的浙江人、進士毛衷,被任命為廣西賀州刺史后,沿著綿延跌宕的瀟賀古道赴任途中,在湘桂交界、五嶺山脈深處,遇見這片奇峰挺秀、綠水環繞的藏風納氣寶地,旋即決定卸任后攜家眷到此歸田,振鐸興庠,播下崇尚讀書的種子,締造了一條山村、一門毛氏“廿六進士一狀元”的中國科舉文化故事,該村如今也已經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
時值8月,登上村前矗立的觀景樓眺望,四周群山環繞,頗像一個高山上的圓形小盆地,處處散發著山野、草木與田園的清新氣息。一座座、一排排古老民居,靜靜地依偎在圓心——秀峰山下,那縷縷炊煙,像集結了千年的人間煙火氣。婀娜多姿、清澈見底的秀水河,常年噴涌的地下泉眼,揚著波、冒著煙、泛著藍、映著綠、游著魚繞村而過。河岸上,參天古樹遮天蔽日,搖曳的倒影與流動的波紋相映成趣,描繪成一幅幅渾然天成的動態水墨畫卷。
步入村中,目光所及,皆是耕讀書香歲月飄過的痕跡。飛檐飄鳳、馬頭立墻的門樓,青磚、黛瓦、白墻的古民居、古書院,還有斑駁的花街大坪、宗祠、照壁、戲臺、風雨橋、仙娘井等古舊建筑,在條條青青石板路的牽引下,或成群或散落于幽深的古巷兩側,修舊如舊中,依然原汁原味保留著不同時代建筑物的格局。門樓兩邊矗立的、從唐朝滾動而來的車輪形石鼓,藏著毛氏祖先對后人奮發讀書、志在四方的深情寄望,經年歲月打磨,表面光亮如鏡,依舊閃爍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智慧之光……
民居大門上方,珠金寫就的“進士及第”、“狀元及第”、“文魁”、“山川聚秀”、“天然玉鑒”、“山水清音”、“坦川觀邑”等各式牌匾琳瑯滿目,沉淀的歲月光芒。這些由歷朝歷代皇帝賜封和官府賀贈的牌匾,是秀水村中最迷人的一道風景線,也見證著這個山村昔日的輝煌和底蘊。
位于村口、建于宋代的那座紅墻綠瓦狀元樓,是為紀念宋開禧元年狀元毛自知而建。三進階、雕梁畫棟的樓宇,門前是偌大的鵝卵石鋪花廣場和閣樓式古戲臺。
走進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的東江書院,安靜優雅的院落,依然讓人感到書香繞梁——這所桂東北地區最早的書院,也是村中最亮麗的古建筑。
毛氏宗祠門前,古榕樹下,村中閑暇老人正在談古論今。老人告訴筆者,如今村中還保持著“入學禮”的習俗:每年正月初一,村中年滿6歲的孩子都要在毛氏宗祠內舉行入學禮,由毛氏長老頌讀村中狀元、進士、舉人名單——這也成為毛氏后人對家族榮耀和讀書明理、興家的最早認知。
瑰麗山水的靈氣造就了古老的秀水村,而村里的家學淵源則造就了這里的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正如秀水河般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