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九九_久久中文精品_欧美日韩中出_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登錄湛江云媒賬號

一處鄉愁

2024-10-02 09:05 來源:湛江日報 作者:鄧存波

“鄉音舊夢空無訴,心香一半兩處摘。”這是一位詩人在尋找鄉愁時寫下的兩句詩。讀來有同感,一個遠離家鄉的游子,舉目無親,每至星稀月圓之時,只能借月寄相思,抒鄉愁。這種情感,懸在空中,虛無縹緲,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雷州樟樹灣的“一畝三分地”,如方形水土,似歲月有聲,它就是游子的“心香一半”,就是鄉愁“兩處摘”的可訴之地。

前不久,我參加了“百千萬工程·陽光下的家園——樟樹灣一畝三分地秋收”活動,親自拿起鐮刀,赤著腳,和著久違的黑泥巴,沙沙沙地割了半個小時的稻子。頂著烈日,流著大汗,那個收割的姿勢,稻田的谷香,泥土的氣息,40年過去了,依然如昔,感覺不變。

我這個“鄉音舊夢”應該是半個世紀以前了,似乎已經遙不可及。但聯想的妙處,就在于視覺中遇上“相似點”,它就會“浮想聯翩”,一幕幕插秧割稻子的情景,就會在你的記憶深處“翻新”出來。

在我的記憶里,村子的旱地多,幾乎都是坡地,缺水少雨,播種不了水稻。只有少許水田可以插秧種水稻。我曾為此問母親:“為什么一定要有水才能種稻子呢?”母親一臉的無奈。就因為缺水,我們村人吃飯都成了問題。每到秋天,收割季節,母親帶著我,到鄰村已經收割的稻田去撿稻穗,一株一株遺落在水田里的稻穗,我們視若稀缺之物,拿回家來,一粒一粒地擼下來,曬干,再拿到石碓上脫掉稻殼,一頓白花花的米飯就有了著落。那時,我想,“如果我們家也有一畝三分地的水稻,那該多好!”

在沒有電,沒有機械化,純粹的傳統耕作年代,能種上一畝三分地的水稻,無論收獲,那可是最奢侈的追求了。

到了20世紀80年代,我們家七口人,一下子分到十幾畝的責任田。雖然都是旱田坡地,但那個年代,已經盛行打井灌溉農田,不論什么土地,只要有井的地方,都可以播種插秧,都可以種水稻。

這下可好了,有田種了,有秧插了,有稻子收割了。生活也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因此,我真正體會到了土地的重要性。有土地真好,種稻得稻,種瓜得瓜。在自己的土地上,可以隨心所欲了。

我們家田地多,勞力少,父親在外面工作,我們五兄妹,大哥讀高中,我上初中,弟弟妹妹也都上了小學,只有母親是唯一的勞動力。農事無大小,春天播種,夏天管理,秋天收獲。春天一到,母親就得叫叔叔伯伯們,會耕地的幫忙耕地,會耙田的幫忙耙田,然后才輪到我們五兄弟,向學校請假,回家幫母親插秧。

秧苗是已經育好了的。像韭菜一樣,蔥蔥綠綠,長勢喜人。母親一塊塊鏟起來,像巴掌一樣大小,用糞箕把秧苗挑到水田里,按照一定的密度散開,我們只負責插秧。一開始覺得挺好玩的。正如今天有些沒干過割稻農活的作家朋友,站在稻田里,手里拿著鐮刀,一下子覺得滿滿的新鮮感。

可是,插了幾行,新鮮感一過,累和汗水就上來了。腿深深地插在水田里,每往后一步,都得用盡全力,何況還要一邊后退,一邊扯斷苗坯,三個手指掐住,用力插進泥漿中。我是從那時起才真正明白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的含義。

插秧的辛勤耕耘,終于可以換來了秋天的收割季節。來到我們家的稻田,看到金燦燦的一片秋天的豐收景象,許多書本里讀不到的人生感悟,由此釋懷。比如父親常說的“春種一粒栗,秋收萬顆子”的道理,還有在書本上讀到魯迅的名言:“土壤就像黃金一樣,你肯去開拓,總會有收獲的……”土地就是黃金。我從此眷戀著家鄉的土地,就是因為我享受到了這塊土地的美好。

從這個意義上理解,今天樟樹灣的“一畝三分地”,它存在的現實意義,不僅僅停留在“一畝三分地”上。它是一處鄉愁的濃縮畫,它比畫更具有真實性,它是活生生的農耕文明的現場,它是生態最本質的元素,它是土地的母親……如果沒有讓觀賞者有更多的聯想,這個被城市遺忘的鄉土氣息,真的如我手中握著的、像道具一樣的只長“谷稗”不結“稻谷”的水稻。

樟樹灣的“一畝三分地”讓人有無限的遐想,這比藝術作品更具感染力。

在當天收割這一畝三分地水稻時,我是一點都不用擺拍。我用40年前母親教給我的割稻經驗,大顯身手了一回。比如遇到“倒伏”的水稻,這種情況一般都是因為水稻遇上了刮臺風或者大水導致水稻倒伏在田里。今年樟樹灣的一畝三分地水稻,有一半以上水稻是倒伏甚至已經腐爛在泥土里了。要收割這樣的水稻,母親曾告誡我,要小心,千萬不能急用力。先用鐮刀把倒伏的稻稈挑起來,用鐮刀收攏集中在一起,左手盡量往上,不要圖一時之快,以小扎為好,以防被鐮刀誤傷。我是急性子,曾因為不聽母親之訓,誤割了拇指,這個傷疤現在還印在我的左手大拇指上,成為我日后“不聽人勸”的警語。

詩人何武豪看了我當天割水稻的視頻,給我很高的評價:“波哥不戴帽,赤腳,彎腰低頭,不出聲,專割倒伏的稻,這才是農人的樣子。”

我就是一個農民,我就是從一塊“一畝三分地”里長出來的一個農民的孩子。我就是頂著“一畝三分地”這么大的一個太陽,流著“一畝三分地”這么多的汗水,成熟起來的農民的后代,我不像農人,誰像?

這“一畝三分地”就是我的“鄉音”,就是我的“心香一半”,就是我“可摘”的鄉愁,我不拼命地多“摘”幾顆,更待何時?

編輯:王聞聞
值班主任:莫松萌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湛圖片

  • 【專題】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
  • 我市師生開展“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升旗儀式
  • 湛江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跑出“加速度”
  • 載歌載舞慶國慶
  • 國慶假期瓊州海峽客流預計62萬人次
  • “現代化交通版圖”日新月異
    熱點新聞排行
  • 月點擊
  • 周點擊
  • 日點擊
  •   
數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