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管理警察登船辦理手續。 (受訪者供圖)
金秋十月,湛江港內,聲聲汽笛催啟航。
作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邊防檢查站之一,74年來,珠海邊檢總站湛江邊檢站駐守在這道“海上國門”,為推進高水平開放貢獻邊檢力量。
問需——探索港口發展新路徑
今年以來,該站建立“站—市、處—企、隊—民”的“三級走訪”問需機制,先后走訪碼頭企業9家,代理、供貨等企業25家,提煉形成國際航行船舶“優檢快辦”服務工作法9項,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困難。
5月30日,“中海吉祥”礦石外輪靠妥901泊位,伴隨著民警發出“檢查正常,可以作業”指令,入境船舶“即靠即作業”查驗模式在湛江鋼鐵試點成功。該模式成功將邊防檢查工作與企業生產物流改“串聯”為“并聯”,對于符合一定條件的外輪,可提前1小時至2小時開工作業。據湛江鋼鐵保守測算,僅主原料碼頭每月便可提升卸載能力約5萬噸。
“上半年,我們辦理‘即靠即作業’船舶300余艘次,為船方、企業減少非生產停時約450小時,節省2200多萬元,被寶鋼湛江鋼鐵有限公司列入政企合作典范工程。”該站邊防檢查處處長林嘉介紹。
派勤——破解通關“流量密碼”
湛江港寶滿港區進出港船只多吞吐量大,如何強化邊檢服務,保障通關效率?湛江邊檢站的“解題之策”是——精準發力、科學派勤!
該站優化勤務模式,建立陪同辦檢制度,迅速發現通關的堵點問題,用優化服務的“加法”、精簡流程的“減法”,不斷提升通關效率和港口周轉率。
“前十個月,我們在智能梯口管理系統和‘一船一策’的‘組合拳’下,為62艘船舶開通‘霧散啟航’快捷通道。”該站邊防檢查處處長林嘉說。
湛江邊檢站開放了錨地“驗放前移”服務,利用“1+N”錨地預警系統和無人機新質技術輔助強化監管,規范錨地登輪辦理手續勤務流程,回應錨地候檢船舶實際需求,助力企業全面盤活錨地資源,提高碼頭泊位利用率。截止到10月,該站前往錨地登輪辦理船舶20余艘次,幫助船方減少靠泊碼頭所產生的拖帶費、停泊費、滯港費等各類費用約300萬元。
邊檢“楓橋”——持續提升人民群眾滿意度
8月9日,兩封感謝信送到湛江邊檢站,信中,寶鋼湛江鋼鐵有限公司、湛江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紛紛對該站“優檢快辦”服務工作法致謝。
湛江邊檢站自覺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著力打造“親”而有度、“親”而有為的新型警地關系,做到“小事不出碼頭、大事不出口岸,矛盾不上交”,當好人民群眾“護航員”。
截至10月,該站與聯檢單位“協同提速”辦理船舶1100余艘次,減少船舶代理手續辦理通勤成本和時間成本約15萬元。
今年4月,停泊在龍騰錨地的一艘貨輪因施工人員工資問題未能達成一致,雙方僵持不下。接報后,該站迅速派人乘拖輪前往錨地調解,最終雙方達成一致,該船順利啟程出港。
該站逐步推進“智慧”口岸建設,2022年,該站著手研發智能梯口管理系統,現已正式獲批在口岸試點運行。該站在海上聯合巡查、陸地步巡車巡的基礎上,探索“空地結合、人機結合、立體交叉”的空巡勤務模式,將無人機應用于港口巡查、船舶接送、錨地監管、口岸突發事件處置及執法取證等各個港口執勤執法環節。5月31日,2024年數字湛江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該站建立港區空巡邊檢勤務模式、優化無人機戰法、推行“低空+智慧邊檢”獲評湛江市首批低空經濟十大應用場景。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