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云嘎將在演出中飾演肥原龍川。上圖為排練照。(演出方供圖)制圖:李潔
原創諜戰題材音樂劇《風聲》音樂會今天起在上海文化廣場上演,身兼數職的阿云嘎日前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和“中國版魅影”時期不同,此次作為出品人、總制作人、作曲和主演,阿云嘎更拼、更辛苦,但也更興奮——自己歷時三年創作譜寫的22首歌曲終于將在申城迎來盛大首演。
風云涌動,旋律奏響。雖然只是音樂會版,但反而可以窺見主創團隊的“野心”——要把《風聲》打磨成中國音樂劇的一顆璀璨新星。“音樂會讓觀眾們可以搶先感受作品風格,而收獲的反饋也將有助于后續孵化。一部成功的音樂劇需要不斷打磨,很多經典的百老匯音樂劇都需要五到十年的創作周期,沒有任何捷徑。”阿云嘎談及目標,眼中有炯炯的光芒閃爍。“我們希望音樂劇制作向《悲慘世界》看齊,演出編制則希望達到《劇院魅影》的水平。我們必須拿出匠人精神,把目標定得更高更遠,中國音樂劇才有進步的空間。”
“一個人演了一出戲”打動原著作者
2009年,阿云嘎看完電影《風聲》后,找來麥家的原著再讀。“太精彩了!”作品通過層層推進的懸疑劇情和復雜多變的人物心理,探討人性、忠誠與背叛的邊界。“2020年2月,我再次打開這本書,一瞬間又把我帶到了1941年的中國,腦海中出現了一個小男孩賣報的畫面、浮現出那個戰爭年代眾生的吶喊……”第一支歌《一九四一年的中國》的靈感和旋律噴涌而出。
再后來,阿云嘎帶著6首自己的原創曲前往杭州專程拜訪麥家,“一個人演了一出戲”表達想做音樂劇《風聲》的愿望。如今回想當初,“《風聲》就像我的孩子,感謝小說原著作者麥家老師的信任。敢于挑戰這部體量龐大的作品,完全是秉承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一股勁兒”。麥家被音樂人的熱情及其對中國原創音樂劇的“虔誠”深深打動。“我跟嘎子(阿云嘎)第一次見面時,眼睛閉上都能感受到這個年輕人身上的執著和熱愛,還有對音樂劇的想象力和表現力。”麥家也期待著通過音樂劇舞臺的創新,能夠助力中國文學作品登上更廣闊的舞臺、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帶著原著作者的希冀,阿云嘎回京開始正式組建主創團隊日夜創作、不斷推翻重建;直到2024年,音樂劇《風聲》音樂會版終于來了。阿云嘎攜手《風聲》音樂劇主創團隊和音樂會主演團隊日前在上海亮相。由巴特爾現場伴奏,朱芾、潘杭葦和蔣倩如、徐瑤分別組合演唱了《請用愛將我掩埋》《知己》唱段,展現了兩位女性主角顧小夢與李寧玉在逆境中互相鼓勵、用生命堅守信仰的家國情懷。
“在創作碰到瓶頸、主創團隊爭吵時,我會回去再看《風聲》原著小說。當看到李寧玉在孤獨和絕境中,總能用她的智慧與堅韌戰勝一切時,又激勵著我繼續創作。”阿云嘎直言,當下中國音樂劇市場不少作品偏向于男主戲,而《風聲》致力于把女性角色呈現得豐滿生動,“中國有很多優秀的音樂劇女演員,相信她們可以多樣化地展現‘大女主’的魅力。”
為學子和市場之間搭建橋梁
近年來,阿云嘎在音樂劇領域不斷突破,從演員到制作人再到擔綱整部音樂劇的作曲,不變的是他致力于打造高質量中國原創音樂劇的初心。“我來自歌的海洋、舞的故鄉,創作是‘血液里的本能’。”參與多部經典音樂劇的制作與演出后,阿云嘎對音樂劇歌曲的起承轉合和戲劇性,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更多的經驗積累。“一個優秀的音樂劇作曲,一定要兼具導演思維、編劇思維和演員思維,才能讓筆下人物栩栩如生。”
《風聲》首批釋出的先導曲果然驚艷,音樂以李寧玉與顧小夢之間的情誼與羈絆為線索展開,婉轉、細膩的弦樂與鋼琴音符,交織成溫柔繾綣的旋律,仿佛能看見兩位女主角共舞的身影。“像是金色陽光下的舞蹈,又像是掀開塵封的故事,聽感動了”“很奇妙的旋律,有壓抑、有沉靜,卻又有被治愈的反轉魔力”……從網友的評論里不難看出滿滿的期待。為了凸顯戰爭陰影下劇中人的生活狀態和內心掙扎,阿云嘎攜手作詞歌特,編劇、聯合作詞陳天然,導演肖杰,音樂總監、編曲巴特爾及羅賡,聲樂指導伊里奇等主創,從劇本打磨、音樂編排、角色塑造等各個環節精益求精;而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與合唱團的加盟,將賦予音樂劇《風聲》更豐富的層次和更磅礴的氣勢,彰顯歷史的厚重與人性的光輝。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專業的學長,阿云嘎不忘給年輕后輩創造更多舞臺實踐的機會,建立起更多青年學子和當下演出市場之間的橋梁。“我也是在大學時獲得舞臺實踐的機會,演了一些角色才有現在的一些成績,能夠在大學階段就參與演出對年輕的孩子們來說,將會是很好的歷練。”
從在臺上揮灑汗水到在幕后組建團隊、培養新生力量,阿云嘎拼了,只為屬于中國音樂劇的巔峰時刻能夠早日到來。(文匯報記者 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