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的研修活動中,“豆包”“即夢”“天工”……一系列AI新詞匯沖擊著我的思維,讓我興奮不已,我迫切地想將這些AI技術融入到日常教學中。
開學之初,我便迫不及待地將AI技術引入課堂。開學第一課,我選擇的是《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這首詩。本課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音律美、畫面美和情感美。學生常常面臨的難題是對詩歌中出現的意象不熟悉,難以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畫面。為此,在設計“走進畫面,體會意象”這一教學重難點突破環節時,我巧妙地利用了AI圖像生成技術。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借助AI生成的畫面,使他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詩人所描繪的情境。
詩中“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的景物對學生來說較為陌生。于是,我展示了由即夢AI根據不同文字描繪生成的畫面,讓學生挑選出最符合他們心中想象的那一幅。隨后,我揭曉了這些畫面的“秘密”——它們都是由AI生成的。“哇!”學生們瞬間興奮起來,“太神奇了吧!”“好逼真啊!”
“但是為什么生成的畫面不一樣呢?”“老師,你用的是不同軟件嗎?”面對學生們的疑問,我解釋道,AI會根據不同的描述去生成畫面。緊接著,我引導學生們討論并對比三幅畫與對應的文字描繪,看看有什么發現。
陳鴻錦說:“老師,我發現文字描述越詳細,生成的畫面就越符合詩句。”黃鼎超補充道:“老師,我覺得第三幅畫更有意境,因為景物都有具體的特點。”楊騁則發現了另一點:“老師,我發現第一幅畫只是簡單地列出了景物,沒有具體的動作描述,所以畫面顯得有些失真。”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通過對比AI生成的畫面與詩中的景物描述,初步學會了如何運用想象來感受詩歌的畫面美和意境美。
趁熱打鐵,我提出了下一個任務:“現在請同學們用三分鐘時間描繪詩句‘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的畫面。請大家運用我們剛才總結的想象方法盡可能詳細描述,然后小組內挑選出最佳文案,我將用AI軟件生成圖片。”聽到這里,全班同學躍躍欲試,都想知道自己的文字會生成什么樣的圖片。我也是第一次看到11班的同學們對課堂作業如此積極認真。很快,第一組就推選了陳泓錦來展示。我打開天工AI智能體軟件,用手機對準泓錦,讓他對著手機讀出自己的詩句描述:“落日將籬笆的影子拉長,籬笆前無人經過,人們都去田里干活了,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黃昏下飛舞。”語音轉換為文字后,電腦屏幕上即刻生成了四幅不同角度的黃昏落日圖。“哇!”“好美啊!”同學們驚嘆不已。
“泓錦,這符不符合你想象中的畫面?”我問道。
“符合,符合。”陳泓錦連連點頭,坐下時還不忘欣賞著自己文案生成的畫面。
“誰還想試試?”“我來!”“我來!”我又選了第四小組的林美均來展示。“太陽照出了籬笆的影子,在地上形成一排排的印記,顯得悠長而孤寂,卻無人經過。此刻,幾只蜻蜓和蛺蝶正在悠閑地飛舞,就像在開舞會一樣,整幅畫面和諧而美好。”當林美均的描述被錄入后,AI智能體生成了一幅細節更為具體的田園風光圖,教室里再次響起了一陣贊嘆聲。
“我的更好!”林祺樺揮舞著他的作業本站了起來。林祺樺平時在課堂上的表現都比較被動,但今天顯然被AI的魅力深深吸引。“好的,那你先坐好,我們聽聽你的描述。”我示意他坐下后遞過話筒。“白天的時間變長了,大家都忙著干活去了,路上幾乎沒有人經過,顯得有些冷清。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籬笆旁玩耍嬉戲為這孤獨的畫面增添了一抹色彩。”林祺樺的描述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他看著屏幕上生成的畫面忍不住給自己點了個贊。
在AI的助力下,同學們不僅掌握了詩句的想象方法,還通過AI即刻生成的田園風光圖再次感受到了古詩的魅力提高了誦讀水平和審美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課堂的最后階段我還利用AI生成了課本中其他詩句的畫面來輔助學生背誦這使得背誦古詩變得更加輕松有趣。
AI生成技術燃爆了我的課堂!我相信它會給我的教學帶來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