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樂年間,廉江人楊欽官至翰林院編修。但他心系家鄉,懷念年老雙親,提前告老還鄉。當時他年紀也大了,自己都需要照顧卻盡慈盡孝侍候父母。他每天做好飯菜端到父母床前,一勺一口慢慢喂給父母吃飯。父母若生病不舒服,他會坐在床前服侍,有時整夜不眠。他有時陪父親漫步在家鄉謝鞋山下,有時陪母親在屋前曬太陽,還自己出資興建學堂,給村中及附近人家的孩子教學知識。他慈善孝心的故事代代相傳。
周末的上午,我回鄉查讀族譜。走在家鄉西蓮塘村的路上,眺望幢幢高樓的村莊,我用心去感受日新月異的變化。據族譜記載,鐘氏始祖追溯到東晉時期。隨著時代發展,幾經遷移,從中原一路南遷到廣東廉江經歷二千多年的時間。在這二千多年的時間里,脈脈傳承,代代相傳,祖上的馬太夫人的仁德故事流傳至今。她是鐘賢公妣馬太夫人,生于東晉時期公元398年。公元420年,鐘賢攜妻帶兒女離開中原渡江遷入贛。在南方穩定生活幾年后,多地草寇頻發,民不聊生。授武威大將軍的鐘賢,帶領軍中士兵,親自征戰,屢戰屢勝。每次出兵征討賊寇前,鐘賢會和馬太夫人商量對策,馬太夫人仁慈寬厚,是丈夫的賢內助。鐘賢父子恩威兼施,督兵平定擾亂,使得當地百姓安居樂業。馬太夫人溫和對待家人和傭人。她教誨兒孫,要以德服人,以善待人。在饑荒年月,貧苦百姓難于維生,掙扎于饑死間,馬太夫人用自家米粥接濟貧苦百姓,讓百姓得以生存下去。
正值中午時分,冬日的暖陽柔和地漫散開來,我的思緒從古老的時光穿回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有著無數“馬太夫人”的仁德故事。每每看到洋溢著青春活力的年青人和飽經風霜的白發老人談笑風生的場面,我們總能感受到這份溫馨之美。生活在廉江的人們骨子里懷著慈善的愛心,傳承著慈孝傳統文化和精神文明,孕育出一批批慈孝之人。
我在廉江啟樂特別學校采訪時,該校龐清老師說:“我們對待特殊兒童付出了很多心血。他們因為心理、生理、情感或學習上的障礙,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許多挑戰,所以我們平時一對一耐心輔導,有時深夜發現孩子情緒不穩定時也要陪伴,節假日也不例外。通過輔導,已有一部分孩子能正常入學讀書,有一部分進入特殊小學接受教育?!庇捎诶蠋煂@些孩子付出很多心血,孩子對老師也很有感情,懂得感恩。龐老師講了一件感人的事:“今年10月,營仔有個學生很想念老師,他家長馬上開車搭他上來看望我們。見面時那個學生抱住我很久,還從袋里拿出一個雞蛋塞給我……”不需多說了,我已感到慈孝之花在啟樂特殊學校盛開。
我每次上班開車經過廉江市第二中學附近的紅綠燈路口,總能看到一個個戴著紅色太陽帽,穿著紅色上衣的交通指揮員手舉著小旗子,指引著行人走過繁華的街道。遇到老人,他們會小心地牽著老人過馬路,直到老人安全行走。他們忙碌地穿梭在人群里,有規律有秩序地指揮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和車輛。無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他們的身影一直都在這座城的每一個交通路口,堅定不移地揮動紅旗指揮。他們是志愿者。他們犧牲自己無數個休息日,舍小家顧大家努力為廉城保平安,保護著廉江千千萬萬個家庭。
在大街上看到志愿者,在敬老院同樣也能看到。總有一群志愿者,他們每天來到敬老院,給老人相應的照顧和幫助,陪老人談談心,散散步,還會幫助老人端屎端尿,給老人擦身抹臉。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親人做不到的事,讓這些素不相識的志愿者做到了。他們做好事不留名,默默無聞。廉城這座城市每天都上演暖心的一幕幕,慈孝之人接過慈孝的棒子一代代傳承下去。
廉江塘山嶺公園及城鄉中的大小公園及街道宣傳欄都以“慈孝文化”為主題,以經典名言、人物、故事為線索,鋪設“道家”和“儒家”論慈孝,每天都有數不清的民眾和青少年認真閱讀慈孝文化和傳統古文化知識,見識了從古到今、從遠古時代到當代的各種慈孝知識,慈孝人物和故事。不但增長了見識,還擴寬了視野,最重要的是學到了慈孝文化,人人爭做慈孝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