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生溫度,才能增加幸福厚度。據1月7日《南方日報》報道,2024年,雷州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超八成財政支出用于民生,將建好民生實事項目、兜牢民生底線、補齊民生短板工作作為回應群眾關切、保障民生需求、提升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抓手,以一系列務實之舉,將民生實事件件落到百姓心坎上。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雷州市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一期)完工;21家鎮級“長者飯堂”全部建成;全市9所高中學校與廣州市、湛江市幫扶學校建立“一對一”幫扶關系;全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醫養結合服務率達53.14%……消息說,2024年,雷州市持續擦亮民生底色,找準“小切口”改善“大民生”,托起了百姓“穩穩的幸福”。誠如家住企水鎮陳家村李大爺所言:“我有高血壓病,長期要服用厄貝沙坦氫氯噻嗪片,以前要去市醫院買,每次來回都得折騰大半天,現在好了,在村衛生站就能買到,而且還能享受醫保報銷,真是既方便又實惠。”
除雷州市外,我市各地的實踐也證明,辦好民生實事造福百姓,能促使各級各部門體察民情、尊重民意,利于密切干群關系、密切黨群關系,提高各級各部門服務的自覺性;辦好民生實事,能強化各級各部門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利于踐行“快字當先”的服務理念;辦好民生實事,能培養各級各部門攻堅克難的能力,利于提升其服務效能……總之,辦好民生實事,能以優良的作風取信于民。
讓民生實事“落地有聲”,務必抓細節抓落實,向長效機制要效益。為此,我市各地各級各部門,要有大局意識、擔當意識;要有協作精神、開拓精神;要樂于奉獻、攻堅克難;要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拼勁。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把握群眾的實際需求和期盼,把“政府想干”和“群眾想要”很好地統一起來,準確把握好群眾的需求所在,用有限的資金辦好民生實事。要有責任機制,將民生實事細化分解,明確目標、任務、時限、責任單位。要有投入機制,加大統籌力度,多渠道增加民生實事的投入。要有監督機制,建立落實民生實事項目服務承諾制、負責制,把民生實事辦好。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