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降低,人們也把各種御寒措施都招呼上了。殊不知,有些御寒措施并不科學,甚至還有可能危害健康。
◆ 誤區1◆
喝酒可以驅寒
冬季在戶外工作的人員為了御寒,有的人會采取喝酒御寒的方式。
專家提醒,人們在喝酒后能感到“暖”,主要是酒精對中樞神經起到了暫時性麻痹作用,產生了一種錯覺。
◆ 誤區2 ◆
穿過厚的衣服蒙頭睡覺
室內太冷,往往冷到讓人不愿脫下層層衣服。于是,有的人就穿著很厚的衣服入睡。
不過,過厚的衣物會影響體表的血液循環和皮膚的新陳代謝,穿著睡覺會使被窩內的濕度相對增加,不利于保暖。
◆ 誤區3 ◆
穿得越多越暖和
外出時,很多人即使裹了厚厚的衣服,卻仍感覺涼颼颼的。
其實,正確利用衣服之間的空氣層來隔熱,才能更舒適、更保暖:內衣穿貼身的,中間穿寬松柔軟的,外衣的手腕、腳踝位置都要收口,防止熱量流失。
◆ 誤區4 ◆
用很熱的水泡腳
泡腳的水并非越熱效果越好。事實上,皮膚通紅是因為毛細血管高溫擴張導致,這樣不僅會使皮膚干燥,還會因引起體內血液循環過快,造成腦部供血不足,出現頭痛頭暈等。成年人泡腳的最佳水溫在38℃~43℃;兒童對溫度極其敏感,老年人對溫度感覺遲鈍,二者泡腳的最佳水溫在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