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公園、沙灘、綠地廊道串珠成鏈,“水清灘凈、漁鷗翔集、人海和諧”成為常態,近年來,金沙灣成為了我市一張靚麗的生態名片,并在日前成功榮膺國家美麗海灣。1月23日,湛江金沙灣入選國家美麗海灣新聞發布會舉辦。會上,相關部門負責人就金沙灣乃至湛江在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等方面的成果進行了詳細介紹,并就如何鞏固成效、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紅樹林的有效保護等社會關注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市政協副主席,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關卉介紹,美麗海灣最基本的要求是“水清灘凈”環境優,“魚鷗翔集”生態美,“人海和諧”保障佳,能夠為公眾提供優美的海洋生態環境。
近年來,湛江先后投入約74億元,新建或提標升級沿灣污水處理廠,狠抓黑臭水體、水產養殖等陸源污染治理,清理灣內非法養殖設施,尤其是在全國率先推行海洋生態環境遙感監管模式,及時發現環境問題并預警治理;建立了“第三方服務+志愿凈灘+政協民主監督”的岸灘保潔長效機制,解決了岸灘垃圾污染問題,常態化保持海灣清潔。
“隨著紅樹林營造修復和岸線整治等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金沙灣內海洋生態環境逐步提高,經常能看見成群的白鷺、紅嘴鷗等鳥類在金沙灣兩岸紅樹林中嬉戲。”關卉表示,金沙灣海灣水質逐步改善、海灣潔凈、海洋生物保護良好、濱海濕地和岸線保護成效顯著、公眾親海適宜強,均達到國家美麗海灣的有關要求,“水清灘凈、漁鷗翔集、人海和諧”成為常態。環灣生態景觀帶、濱海公園、沙灘、綠地廊道也已初步串珠成鏈,充分滿足了公眾休閑、趕海、戲水、觀景等需求。
關卉分析,金沙灣入選國家美麗海灣,這一殊榮具有極高的含金量,勢必進一步提升湛江市的吸引力、美譽度,以美生態賦能高質量發展,把良好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讓八方來客更多關注湛江、投資湛江,為湛江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積蓄綠色動能。
持續擦亮國家美麗海灣品牌
“美麗海灣是海洋生態環境領域助推美麗中國建設的集中體現和重要載體。”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三級調研員王海表示,今后,湛江將以金沙灣國家美麗海灣為起點,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深入推進金沙灣環境綜合治理,鞏固美麗海灣建設成效,為建設美麗湛江貢獻力量。
王海介紹,我市將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協同改善流域海域環境質量,通過遂溪河、上圩河等入海河流整治,及時清理岸灘垃圾,不斷改善金沙灣水質,保持海灣清潔。同時,不斷加強海灣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嚴控圍填海,推進紅樹林等重要濕地系統修復,加強魚類、鳥類等生物及其棲息環境保護,提升海洋生物多樣性,不斷提高海灣生態系統質量。
不斷提升人民群眾臨海親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是關鍵所在。王海透露,我市將加快推進華僑城歡樂海灣項目建設,主要包括大劇院、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總面積9.2萬平方米,建成后金沙灣將成為北部灣城市群休閑、娛樂的核心地,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個多元化的休閑娛樂空間。推進特呈島度假村升級改造及基礎設施建設,探索“美麗庭院+民宿+文旅”發展模式,將特呈島打造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旅品牌。通過舉辦海上帆船賽、環灣馬拉松、龍舟賽、沙灘音樂節等活動,進一步激發海濱城市活力、擦亮海濱城市品牌、提升海濱城市品味,打造金沙灣國家美麗海灣的“城市IP”。
下一步,湛江將充分發揮金沙灣示范引領作用,加強經驗模式的交流推廣,指導各縣(市、區)按照建設國家美麗海灣的標準,打造各美其美、各具特色的美麗海灣。
以高水平海洋生態助力高質量發展
關卉指出,我市高度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注重在嚴監管、促轉型、提效能上下功夫,以高水平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助力全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市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分區管控要求,即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科學制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將其作為區域項目準入和環境管理的重要依據,夯實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安全根基。”關卉介紹,我市還積極推動海洋經濟綠色轉型和傳統漁業轉型升級,寶鋼湛江鋼鐵建成行業首套外排水循環利用項目,實現全廠“廢水零排放”;中科煉化的污水“變身”清流再循環利用;逐步清退近海養殖,并大力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建成海上養殖園區100平方公里,改善海灣及近岸海洋生態環境質量。
作為全省首個出臺紅樹林濕地保護條例的地級市,我市還積極探索紅樹林的生態價值,組織編制的紅樹林碳普惠方法學填補了國內空白。2021年6月,湛江完成了全國首個“藍碳”交易項目,簽署首筆5880噸的碳減排量轉讓協議,實現紅樹林碳增匯生態價值兌現為經濟價值。隨著金沙灣岸線、濱海濕地等系列綜合整治的開展,不斷美化的沙灘景觀、不斷提升的生活品質,也成為了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
加大保護修復力度 讓紅樹林變“金樹林”
“近年來,湛江市深入推進綠美湛江生態建設,凝心聚力把‘湛江紅樹林’打造成生態文明新名片、綠美廣東新亮點,紅樹林保護和修復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市生態環境局海洋生態環境科科長李蘭濤介紹,金沙灣內的紅樹林從325公頃增加到385公頃,其中營造修復的力度很大。
一方面,印發實施《湛江市建設“紅樹林之城”行動方案(2021-2025年)》《湛江市紅樹林營造工作實施方案》,制定《湛江市紅樹林濕地保護條例》《湛江市紅樹林資源保護和監管工作機制》等地方規章,強化紅樹林及其周邊生態系統保護。近年來,金沙灣兩岸累計新種植紅樹林約60公頃,尤其是特呈島上51株500年以上樹齡的紅樹生長良好,建成赤坎金沙灣、霞山觀海長廊2個紅樹林科普教育基地,是全國少有的位于市區內的紅樹林濱海濕地,已成為游客和市民朋友游玩和學習的好去處。
另一方面,積極探索讓紅樹林變“金樹林”的有效路徑。組織編制的紅樹林碳普惠方法學填補了國內空白,解決了紅樹林碳增匯的量化和變現兩大難題,并完成了全國首個藍碳交易,資金反哺紅樹林后期管護,形成穩定的良性循環機制。此外,大力推進紅樹林特色旅游,將紅樹林要素融入大文旅產業鏈,打造“鮮美湛江”文旅品牌;設計推出“特呈島紅樹林生態濕地公園+趕海”等多條紅樹林主題旅游線路,備受游客喜愛。2023年,帶動全市吸引游客234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約250億元。湛江市也成功入選新華網全國“春節假期城市入境深度游客量前20名”榜單。
“近期,我們驚喜地發現,在霞山區觀海路附近紅樹林外緣,生長出貝殼喜鹽草等瀕危海草。”李蘭濤表示,貝殼喜鹽草作為世界十大瀕危海草之一,對生態環境要求極高,這充分彰顯了我市“紅樹林之城”建設的生態成效。
下一步,湛江將持續加大紅樹林的保護力度,完善相關規章制度,積極探索紅樹林的生態價值轉化,深入挖掘紅樹林旅游資源,嚴厲打擊違法活動,守護好這片“國寶”紅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