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怎么說”,著名演員楊立新的見面分享活動,有這樣一個帶著樸實幽默感的標題。5月10日下午,作為北京人藝2025年“人藝之友日”下設內容之一,楊立新在首都劇場與觀眾拉起家常。正式開講前,他把舞臺中央的桌椅朝著靠近觀眾的方向挪了一大段,不帶預設地、放松地“聊一聊這些年演戲的心得體會”。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非攝
楊立新先從自己的人生說起,提煉出“五個一”:“一個媽,一個媳婦兒,一個兒子,在一個單位,干了一件事。”今年,楊立新進入北京人藝整整50年,1975年,踏進人藝大門的他還不滿18歲,“跟學徒一樣”,兩年后工作證到手,他成為了能領工資的正式演員,“從不會演戲到逐漸跟著上臺,慢慢成長起來。”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非攝
這一路上,1985年首演的《小井胡同》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作品,它橫跨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時光,飽含老一輩藝術家對社會變遷的思索,同時,對當代觀眾而言,它也像一枚留存北京風土人情的百寶匣。“大幕拉開,觀眾覺得應該在臺上看見實實在在的、屬于那個年代的人物關系、人物矛盾和精神面貌,聽見那時人們說的語言。”楊立新非常理解觀眾的心情,但隨著物質生活的飛速進步,許多逝去的往事追不回、改不了,“我們離曾經的時代越來越遠,要演出那種味道也越來越難,但我們還是希望,北京人藝能把自己的風格保留下來。從建院之初,北京人藝就立足于北京,寫北京、演北京、表現北京,什么時候要是把這點兒‘土腥味兒’弄沒了,可能也就不是大家期待的北京人藝了。”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非攝
而提及北京人藝的現實主義作品,“鎮院之寶”《茶館》是繞不開的話題,楊立新分享了不少關于這部作品的“冷知識”,比如,他告訴大家,其實《茶館》不只有公開發行的文學本,也有劇院內部印刷的演出本。上世紀90年代后期,人藝再排《茶館》,“把文學本拿來,你真的不知道該怎么演。”也有人曾提議,讓《茶館》以劇本朗讀的形式與觀眾見面,楊立新持保留態度,《茶館》如同時代的橫截面,各色人物來來去去,如果演員都穿著差不多的衣服,突然有個人上來喊兩句詞就下去,不僅立不住角色,也容易把觀眾看得一頭霧水。
“只有把人物吃透了,把故事背景、創作背景都弄清楚,《茶館》這個戲才能抓住。”楊立新由衷感慨,幾十年前執導《茶館》的焦菊隱先生是“大才”,“他讓如此具體的人物對話演化、生發出那么大的環境”,毫無斧鑿痕跡地消化了紛繁復雜的角色與時代背景。《茶館》的誕生、成功,與北京人藝緊密相連,在楊立新看來,這或許也是全國其他文藝機構很少排演《茶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