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南海所)中華鱟保護衛士團隊聯合湛江硇洲島黑石嶼鱟保護社區,舉辦“鱟起之秀:科學護鱟,從小做起”主題科普活動,通過“理論+實踐”模式提升社區兒童保護意識,展現湛江在中華鱟保護中“科學研究與群眾基礎并重”的獨特路徑。
科研人員和孩子們深入鱟沙島棲息地開展野外調查。
活動中,科研人員帶領孩子們在海邊開展水質檢測實操,手把手教學水溫、鹽度等指標測量,直觀呈現健康水質對中華鱟生存的關鍵意義。次日,團隊深入鱟沙島棲息地開展野外調查,孩子們近距離觀察活體中華鱟,將科普知識與實地體驗結合,深化對物種保護重要性的認知。
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華鱟因鱟試劑的需求兼具生態與科研價值。2022年6月,中國首個“鱟保護社區”落戶硇洲島黑石嶼,南海所以此為科研基地,推動“公民科學”模式落地——社區成立巡護小隊,2022至2024年間,兒童單獨或帶領游客救鱟116次、共計722只,形成群眾主動參與的保護氛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 SCI 期刊《Regional Studies in Marine Science》,證實公民科學在棲息地保護中的實踐潛力。2024年10月,南海所團隊事跡入選IUCN SSC“成功案例”,作為“中國物種保護典型經驗”在阿布達比國際會議分享,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中國方案。
南海所專家頡曉勇博士指出,湛江具備中華鱟保護的獨特區位優勢。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SSC)數據顯示,2024年湛江遂溪縣中華鱟棲息地“出現頻率”達65.91%,在亞太地區34個調查站點中居首,印證當地作為珍稀物種棲息地的重要價值。他強調,中華鱟保護需凝聚科研機構、社區、公眾等多方力量。目前,湛江正通過科普宣傳、科研支撐與社會監督結合,推動公眾理解物種生態價值,喚起保護意識。從科學觀測到社區實踐,湛江正以“區位優勢+雙軌保護”模式,為瀕危物種保護探索可持續路徑。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