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湛江晚報以《詐騙也有“暑假檔”這些套路要當心》報道了幾種類型的詐騙案,其中有大學生網絡兼職被騙、機票改簽被騙、購買游戲裝備被騙。一起起詐騙案發生在我們身邊,令人觸目驚心。它警示人們:防詐騙、保安全時時要警鐘長鳴;懲治電信網絡詐騙一刻也不能放松。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已成為發案最多、涉及面最廣、造成損失最大、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犯罪類型。數字化時代,犯罪分子詐騙手段花樣翻新,詐騙手法加速變化。有的犯罪分子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共享屏幕等,不斷更新升級犯罪工具,有的則緊跟社會熱點,隨時變化詐騙手法和“話術”,迷惑性強。有的利用青年學生貪圖小便宜的心理,不斷用花言巧語,引誘其上當。受騙者經濟受損、心理受創,“錢袋子”瞬間消失,不少學生陷入困境、欲哭無淚。嚴峻的現實表明,必須加大反詐騙力度,堅持打防并舉,防范為先;建立全方位、廣覆蓋的反詐宣傳教育體系,織牢織密防詐防護網,切莫讓詐騙分子有機可乘。
防詐反詐重在每個人提高自我防范意識,時刻保持高度警惕,不輕易相信陌生人的來電、短信和網絡信息。不隨意透露個人的身份信息、銀行賬號和密碼;不輕易點擊未知鏈接,這些都是避免上當受騙的關鍵。在進行網上交易和支付時,要選擇正規的平臺和渠道,確保交易安全。任何人都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不被貪念和沖動所左右;對于不知情的利益誘惑,凡涉及到錢的事,多增添一份警惕,做到不理不睬,不為所動。
暑假到了,學生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在防詐騙的道路上,尤其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識,了解常見的詐騙手段,掌握正確的應對方法。要時刻多一個心眼,遇到可疑情況及時與家人、朋友商量或向警方咨詢。詐騙犯罪分子手法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目的就是騙錢騙財,凡涉及到錢的問題,立馬警惕,迅速叫停。要始終把握“三不一多”原則,做到未知鏈接不點擊,陌生來電不輕信,個人信息不透露,轉賬匯款多核實。
天下無詐,是人民群眾心之向往,是各級致力追求的目標。網絡詐騙完全可防可控,事后打擊不如事前防范,事后追贓不如事先識破。只要人人都繃緊反詐這根弦,樹立反詐意識,掌握反詐知識,筑牢反詐“防火墻”,守牢自身“錢袋子”,電信網絡詐騙就將無處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