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臺風麥德姆過后 ,濱湖公園的樹木東倒西歪,而五椏果樹屹立不倒,看上去似乎一如往常,只是未成熟的五椏果掉落一地。總有些樹,注定要長在記憶里。它們不言不語,卻用年輪記載時光;不移不動,卻讓根系連接起生態的記憶。

記憶中的“樹堅強”
在圓嶺路紫荊苑的舊時光中,曾佇立著兩株特別的樹。它們的枝條在微風里愜意地舒展,帶著熱帶林木特有的柔韌,卻又透著一股掩飾不住的剛健。長著大葉子的樹冠四時常青,總會圈住一片清涼。
1996年秋,臺風莎莉撕碎了天空。那是我記憶中最兇猛的一場臺風,狂風如千軍萬馬般奔騰而過,雨水橫飛,天地失色。劫后的院子一片狼藉:老榕樹連根拔起,玉蘭樹攔腰折斷,花草盡數伏地。唯有那兩棵特別的樹傲然挺立。它們的葉片被風撕成了碎片而枝條基本無礙,像經歷了一場慘烈戰斗的士兵,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卻依然堅守陣地。
后來在熱帶作物研究所的珍稀園里,我又見到了它的同類。懂行的朋友告訴我,這叫“印度第倫桃”,木質特別堅硬,是制作槍托的理想材料。他指著樹干說,“在一戰和二戰期間,成千上萬的步槍都使用這種木材制作槍托。它要經受戰場的摔打甚至拼殺,還要在各種惡劣環境下經久耐用。”

重新認識一位“老友”
第倫桃的正式名稱是五椏果。別名擬枇杷、假枇杷,“五椏果”三字很形象——五片厚實的萼片,如同張開的手掌,溫柔地托起熱帶雨林的夏天。
通過進一步查找資料,我重新認識了這位老朋友。五椏果是常綠半落葉喬木,20-25米的高度,觸摸著熱帶天空低垂的云朵。它的樹皮是歲月寫就的信箋,紅褐色的薄片會輕輕脫落,露出下面光滑的新皮。新生的枝椏上覆蓋著褐色的柔毛,那是青春的印記;而老枝則光滑堅韌,記錄著過往的風雨。
它的樹葉和枇杷葉有幾分相似,寬大的革質葉子能長到15-40厘米,在雨林中形成濃密的冠層。大葉片有利于樹木進行光合作用,五椏果的樹冠為許多瀕危動物提供了棲息地,包括犀鳥和懶猴。
花開的盛宴
七月來到熱帶雨林,會遇見一場視覺的盛宴。五椏果綻放著直徑12-20厘米的花朵,不是那種羞澀的簇擁,而是一朵一朵地懸在枝頭。花朵單生于枝頂的葉腋內,花梗粗壯而有毛絨。最特別的是那五片肥厚肉質的萼片,近乎圓形,外側覆蓋著細密的柔毛。花朵富含花蜜,吸引著蜜蜂、蝴蝶和各種傳粉昆蟲。五椏果的花期與當地許多傳粉昆蟲的生命周期高度同步。這種精妙的配合,是千萬年共同進化的結果。
果實的秘密
秋深時節,五椏果開始結果,那花朵的五個肥厚萼片變成了果皮。渾圓的果實直徑可達10-15厘米,即使從高處墜落也不會開裂,這種特性保護了內部的種子,是植物在漫長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生存策略。
剖開厚實的果皮,里面是無色透明的粘液包裹著的種子。果肉多汁,帶著微酸的清甜,散發著獨特的清香。營養學研究顯示,五椏果果肉的維生素C含量可達每100克30-50毫克,還富含多酚類物質、花青素等抗氧化成分,堪稱“熱帶超級水果”。
但更令人驚嘆的是果實與動物之間建立的互惠關系。在東南亞的雨林中,大象特別喜愛這種果實,因此五椏果也贏得了“大象蘋果”的美名。種子經過大象的消化道后,不僅被傳播到遠方,發芽率也顯著提高。這是一場跨越物種的托付,是自然選擇寫就的共生詩篇。
跨越千年的情緣
人類與五椏果的緣分,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在泰國Ban Non Wat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碳化的五椏果種子,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開始采集這種野果。
隨著農業文明的發展,五椏果從野生采集逐漸走向半馴化栽培。公元1世紀的印度古籍中,已經記載了其藥用方法。同時期,在東南亞的海島地區,五椏果成為重要的貿易商品,跟隨著商隊的腳步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大航海時代為這段情緣增添了新的篇章。五椏果被引入非洲東海岸和南非好望角,主要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在異國他鄉,它依然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成為連接東西半球的綠色使者。
在東南亞各民族的文化中,五椏果被賦予神秘色彩。泰國北部的傳說認為它是精靈的居所,緬甸的民間故事則講述它曾為佛陀遮陽。這些美麗的傳說,讓五椏果不僅是物質的饋贈,更是精神的寄托。
現代的華麗轉身
當代社會,五椏果正經歷著華麗的轉身。在新加坡的米其林餐廳,廚師們用它制作獨特的調味品;澳大利亞的調酒師以它開發新穎的雞尾酒;日本的食品公司則提取其天然果膠,用于高端甜點的制作。
2019年,五椏果入選“東南亞未來超級水果”計劃,這意味著它的價值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在印尼蘇門答臘,農民將五椏果與咖啡、胡椒間作,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柬埔寨的“五椏果小徑”成為觀鳥愛好者的熱門目的地,菲律賓巴拉望島的原住民通過開發五椏果產品改善生計,減少了對森林的破壞。這些創新,讓五椏果從雨林走向城市餐桌,走入現代生活,展現出古老物種在新時代的無限可能。
守護與希望
機會來了,危機也悄然而至。隨著熱帶雨林以驚人的速度消失,野生五椏果資源正面臨嚴重威脅。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評估,其野生林木的保護級別已被列為“瀕危”。
站在濱湖公園的五椏果樹下,我想起紫荊苑那兩棵消失的樹。它們或許已經移植他處,繼續講述生命的故事;或者已經化作燃燒的柴火,見證了物質不滅定律。而眼前的這幾棵五椏果樹,正把根系深深扎進濕潤的土壤,把熱帶雨林的記憶留在這片紅土地。
湖面泛起金色的漣漪。我抬頭望著這些五椏果樹,忽然明白:它不僅僅是一棵樹,更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一部活著的自然史。每一片葉子都在進行著光合作用,每一朵花都在延續著生命的傳承,每一顆果實都蘊含著雨林的智慧。當我們品嘗五椏果的酸甜,品嘗的是雨林的饋贈;當我們欣賞其木材的紋理,我們觸摸的是時光的痕跡;當我們保護一個物種,是在守護一個錯綜復雜的生命網絡,一段跨越千年的文明記憶。
我轉身離去,卻將這份綠色的記憶小心收藏。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