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廣袤的山河間,一條巨龍蜿蜒盤旋,跨越崇山峻嶺與戈壁荒原——這便是舉世聞名的長城。
長城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命人將各國零散的城墻連接修繕,由此奠定了“萬里長城”的雛形。此后漢、明等歷代王朝接力修筑,或延伸防線,或加固墻體,讓這條“巨龍”在千年時光里不斷生長、愈發堅固。
其建筑結構更是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與匠心。長城并非單一的城墻,而是由城墻、關隘、烽火臺等構成的完整防御體系:城墻高大厚重,平均高7至8米,底部寬6至7米,頂部寬4至5米,足夠兩輛馬車并行;關隘扼守交通要道,如居庸關、雁門關,皆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地;烽火臺則像忠誠的哨兵,沿長城沿線星羅棋布,一旦發現敵情,燃起的烽煙便能在短時間內傳遞警報,構建起高效的信息網絡。
從地理跨度上看,長城東起河北秦皇島的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橫跨北京、河北、陜西、甘肅等十余省份,總長超萬里。每年吸引著無數中外游客慕名而來,親身觸摸這份厚重的歷史。
這座偉大的建筑,不僅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汗水與智慧的結晶,更承載著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修筑長城的歲月里,無數工匠、民夫櫛風沐雨,甚至獻出生命,才鑄就了這道橫亙天地的奇觀。如今,長城早已超越了“防御工事”的最初意義,成為中國的文化名片,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文明的悠久與燦爛。
守護這條“巨龍”,便是守護我們共同的文化根脈。長城屹立在中華大地,讓子孫后代都能透過它,讀懂中國的過去,感受民族的精神力量。
點評:文章既保留了對長城的核心介紹,又通過語言打磨和立意深化,把長城的“物質屬性”與民族的“精神傳承”結合,引發讀者對長城這項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共鳴。
指導老師:孫水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