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聯網+中醫藥”為抓手,智慧中藥房實現“千人千方”精準調配與全程追溯、自助報到系統減時便民、物流機器人高效配送,更以中醫四診儀等設備賦能“望聞問切”……湛江市第一中醫醫院始終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內核,推動傳統中醫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在專科建設、人才培育、文化傳播、科技融合與非遺活化中深耕不輟,讓千年岐黃之術在新時代煥發“老藥新香”,成為粵西地區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領航者”。
醫生專注為患者把脈問診。
專科筑基:
以中醫特色破解臨床難題
中醫藥的生命力,終究要靠臨床療效說話。在湛江市第一中醫醫院,“專科有特色、療效有保障”是無數患者康復的真實見證。
內分泌科的病房里,曾被建議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李伯,靠著中藥外敷、針灸通絡與清創護理,創面逐步愈合,最終實現“保足”——這是醫院“糖尿病足一體化診療中心”的日常,其非手術保足治療成功率常年穩定在90%以上,成為粵西地區中醫攻克疑難病癥的“金字招牌”。
而這只是醫院專科實力的一個縮影:作為國家中醫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內分泌科),醫院已培育出14個廣東省中醫重點專科(心病科、脾胃病科、針灸科等),新增2個省重點專科建設單位(急診科、康復科),構建起“國家—省—市”三級專科矩陣,115種特色優勢病種診療方案每年服務超20萬人次。
新院搬遷后,醫院更“破界”整合學科資源:將創傷骨科、脊柱、關節、疼痛治療融為一體,打造骨科中心,以中醫正骨手法結合微創技術,填補粵西地區多項骨科技術空白;牽頭成立湛江中醫治未病專科聯盟、眩暈病中醫專科聯盟,聯合98家醫療單位開展健康管理,每年40余場中醫健康宣教、萬余人次免費體質辨識,讓“未病先防”的中醫理念走進尋常百姓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醫護理的“廣度”與“深度”:全院開展47項中醫護理技術,近3年服務超798.8萬人次;糖尿病中醫護理門診、醫護聯合門診年服務量突破1.2萬人次,從艾灸、拔罐到耳穴壓豆,讓中醫護理從病房延伸至門診,成為患者康復的“溫暖助力”。
醫護人員專心為嬰兒進行艾敷。
人才強核:
匯聚名醫梯隊,激活傳承動能
“中醫的傳承,關鍵在人。”湛江市第一中醫醫院深諳此理,構建起“柔性引進+本土培育”的人才生態,讓岐黃薪火代代相傳。
作為湛江首個柔性引進國醫大師,并成立國醫大師唐祖宣工作室的醫院,在中醫傳承方面尤為重視。每當國醫大師唐祖宣來開設講堂時總是座無虛席。這位擅長治療心腦血管病與周圍血管病的中醫大家,雖已年過八旬,仍定期來院教學——他帶來的“溫陽法”診療經驗,通過“師帶徒”模式融入臨床,更催生了“中醫疑難雜病臨床研究基地—糖尿病足診療中心”的成立。除了唐祖宣團隊,醫院還柔性引進廣東省中醫院陳文治脊柱專家團隊,匯聚2名省名中醫、15名市名中醫。
為避免“青黃不接”,醫院量身定制“360人才培養計劃”:3年內培育30名學科帶頭人、60名杰出青年人才、100名新秀骨干;建成臨床技能培訓中心,為粵西中醫人才提供“教學—培訓—考核”一體化平臺。如今,醫院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占比達87.02%,中高級職稱者逾四成,86名研究生以上學歷人才活躍在一線——他們中,有人深耕經方應用,讓《傷寒論》古方治今病;有人鉆研中西醫結合,在脊柱微創手術中融入中醫經絡理念。
文化活脈:
讓中醫藥融入百姓生活
“春分煮薺菜雞蛋,冬至喝當歸羊肉湯”——在醫院中醫藥文化長廊,二十四節氣養生指南吸引著患者駐足。這條以節氣為軸的長廊,不僅詳解飲食、起居、運動建議,更展示省市名中醫風采,讓“天人合一”的中醫理念變得可感可知。
醫院深知,中醫藥的傳承離不開文化傳播。院史館內,針灸銅人、岐黃問道雕塑、中醫藥百草圖相映成趣,視頻展示區用動態影像講述中醫發展史;“中醫夜市”里,艾灸體驗、中藥材辨識、香囊制作攤位前人頭攢動,2000余名群眾在市井煙火中感受中醫藥魅力;湛江市首屆中醫藥文化春晚更吸引超10萬人次參與,中醫醫師與市民共跳“八段錦”,讓中醫藥從“專業領域”走向“大眾生活”。
此外,醫院牽頭成立湛江中醫治未病專科聯盟、眩暈病中醫專科聯盟,聯合98家醫療單位開展健康管理,年均40余場中醫健康宣教、萬余人次免費體質辨識,讓“未病先防”的理念深入基層。
醫護人員對每一劑中藥進行密封包裝。
科技賦能:
傳統中醫遇上現代智慧
“中醫不排斥科技,而是要借科技飛得更遠。”醫院以“互聯網+中醫藥”為抓手,讓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雙向奔赴”,重塑中醫診療體驗。
“掃碼就能查藥材來源,煎好的藥還能送上門,太方便了!”在醫院智慧中藥房,患者陳先生對全自動煎藥系統贊不絕口。這套系統實現“千人千方”精準調配,從藥材篩選到煎煮分袋全程可追溯,配合院外代煎代煮中心,讓行動不便的患者“足不出戶喝好藥”。
科技賦能不止于此:門診自助報到系統縮短排隊時間,患者提前30分鐘掃碼即可候診;互聯網醫院、遠程會診中心讓基層患者在家門口對接省級專家;2025年上線的物流機器人“小白”,24小時穿梭樓宇配送住院藥品,自主導航避障、對接電梯,配送效率提升30%,緩解醫護人員壓力。
更值得關注的是,醫院將現代設備與中醫特色結合:配備中醫四診儀、體質辨識系統等280余件中醫設備,讓“望聞問切”有了科技輔助;骨科中心以“中醫正骨+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脊柱疾病,腦病科用“中醫特色療法+神經康復機器”提升腦卒中患者康復率,實現“中醫有特色、西醫有優勢”的協同發展。
非遺傳承:
讓火針技藝惠及民生
2025年6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嶺南火針療法”傳習基地在醫院掛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學術帶頭人、廣州中醫藥大學莊禮興教授團隊帶來的“800℃火針”技術,嶺南火針省級專家團隊來醫院定期坐診,讓湛江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非遺診療服務。
基地成立后,通過“大師帶教+臨床實踐”模式,培育本土火針醫師,讓這項百年技藝從“展品”變為“治病良方”。
從1968年的地區中醫院,到如今粵西中醫藥“龍頭”,湛江市第一中醫醫院始終“以患者為中心”,在堅守中醫本色中創新發展。未來,醫院計劃中期開放床位1500張,建成2個國家中醫重點專科、20個省級重點專科,推動10大中西醫結合診療中心建設,努力成為“省內一流、國內知名”的高水平中醫院,讓嶺南中醫藥的薪火,持續照亮百姓健康之路。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