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下午,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鄭人豪,市委副書記、市長姜建軍率隊調研調順跨海大橋建設情況,并與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一行進行座談,就大橋主橋造型優化設計方案進行了深入交流。鄭人豪要求,要用好何鏡堂院士團隊精心優化的“風調雨順、湛江紅門”設計方案,將調順跨海大橋打造成湛江的“希望之門、歷史之門、和諧之門、幸福之門”,推動“一灣兩岸”城市強芯提質,助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
鄭人豪、姜建軍一行來到項目主橋施工點檢查,聽取項目建設有關情況匯報。據了解,調順跨海大橋項目于2017年12月1日正式動工,目前西岸污水區鋼便橋搭設完成800米,55#墩施工平臺已搭設完成,便道填筑累計完成1.8千米,東岸入海鋼便橋正在搭設,已完成樁基73根,系梁7道,墩樁12根,蓋梁3個,承臺1個。
鄭人豪指出,調順跨海大橋建成之后將構筑起“北連高速、南通港區、西進城區、東接機場”的對外快速連接通道。他要求國土、規劃部門梳理整合項目周邊土地資源,提前科學謀劃,發揮好大橋的重要作用,助力“一灣兩岸”城市強芯提質。沿線縣(市、區)要抓緊做好項目征地拆遷工作,為項目施工建設提供良好保障。
隨后召開的座談會上,鄭人豪、姜建軍等聽取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何鏡堂及其工作室項目負責人介紹大橋主橋造型優化設計方案。調順大橋作為湛江“一灣兩岸”的重要連接載體,是展示湛江城市發展成就及形象的新地標。優化后的主橋造型設計優化方案以“風調雨順、湛江紅門”為主題,以簡約大方的建筑形體,寓意湛江發展的穩健發展,藝術化處理的“調順”意喻風調雨順,呼應橋名,力求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融合,充分展現結構美和力學美。
鄭人豪對何鏡堂院士及其團隊為優化提升主橋設計方案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謝。他說,調順跨海大橋是市區通往湛江國際機場的必經之路,也是湛江連接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通道,理應成為湛江的吉祥之門、希望之門、幸福之門。風調雨順是湛江人民千百年的期盼,優化后的調順跨海大橋設計理應蘊含中國元素,體現文化傳承。湛江的老百姓十分關注調順跨海大橋的設計建設,希望何鏡堂院士及其團隊發揮聰明才智,進一步優化美化設計方案,為湛江人民打造一座堪稱“希望之門、歷史之門、和諧之門、幸福之門”的精品橋梁工程。
姜建軍表示,何鏡堂院士設計的作品在全世界享有盛譽,調順跨海大橋將成為其主持設計的國內第一座大橋,希望何鏡堂及其工作室團隊運用豐富的經驗,對方案進行優化提升,使調順跨海大橋設計充分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結構之美,打造成為精品之作。
市領導曹興,市直有關部門和相關縣(市、區)負責人參加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