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地區熱帶海洋自然資源豐富,特別是紅樹林,堪稱“濱海綠色長城”。雷州半島的紅樹林覆蓋面積占全國三分之一,占廣東全省的百分之八十,種類形狀繁雜。
生長在海邊咸水的紅樹林,俗稱“海柴”。在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通明灣東海岸,現存有清代嘉慶年間遂溪縣“禁海柴”的碑記,說明我國早在清朝就對濱海濕地的自然生態給予呵護。海柴生長茂盛處,俗稱“海柴山”(紅樹林帶)。是魚、蝦、蟹等動物的樂園,也是鳥兒天堂。
海柴山是蟹的安樂窩,也是蟹的“死路”。 因為它在海柴山常被捉蟹工發覺而捉住當作美餐。雷州半島流傳一首關于蟹的雷歌:“蟹啊!生乜在海死在山(海柴山),從小長成才到大,前旬候,十指尖尖兩頭走,已今日,屈腳圓圓在人盤”。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筆者老母經常采海捉蟹,因為蟹躲在紅樹林中的孔洞,所以老母就得往紅樹林帶尋蟹。有時在紅樹林,會看見成熟的紅樹林果實。老母便背回一籮筐這種果實,我就問她這是什么?她說是“喇叭籽”。“喇叭籽”植物名稱為“欖錢”,好象喇叭形狀。把“喇叭籽”泡浸三天,讓苦澀的水份滲出來,然后將它和豬骨眉豆一起煮熟,就是我們的一道家常好菜。
紅樹林枝頭的果實“欖錢”。
如今,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越來越受重視。近年來,筆者專門造訪紅樹林附近的鄉村,對它情有獨鐘。身臨紅樹林,才真正體會到老母昔日說“喇叭籽”名稱的由來,果然如此逼真!“喇叭籽”啊!你把我帶回童年的夢鄉,并催我追思生我養我的人。惆悵望,何覓云山永屹?感露霜,欲問恩親難尋!
不管叫海柴山或紅樹林,無論是喇叭籽或者欖錢,俗稱或植物學名,都體現了我們雷州半島海洋、動物、植物共生共存的自然風光。保護好紅樹林,是一件造福人類的大事。在此基礎上,更加努力加強其原生態風景線的保護,合理利用它的價值和觀光旅游資源,需要進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