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章區湖光鎮文旅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背靠交椅嶺和湖光巖風景區,轄區內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46公里長的海岸線孕育著通明海海洋生態與紅樹林保護區,星羅棋布著文化歷史底蘊濃厚的舊縣、外坡、程村等村落,生態資源豐富,農產品種類豐富,區域品牌特色初顯;交通便利,省道S373線,疏港大道、湖光快線和新湖大道穿越境內。當前,湖光鎮正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籌劃推動全域旅游,實現該鎮旅游資源與生態資源等眾多資源的價值轉化,實現該鎮的大文旅高質量發展目標。
記者采訪了湖光鎮黨委書記黃志超、廣州市派駐湛江市麻章區湖光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鐘洪國等,他們談了湖光鎮發展大文旅的一些初步設想。
促轉化,推動全域旅游實現資源價值轉化
雖然湖光鎮坐擁許多優質資源,但是目前湖光鎮的旅游資源利用效能不高,特色產品宣傳不到位、旅游路線的不緊湊、服務人員的專業技能不夠、消費市場不廣闊等,導致旅游吸引力相對較低,從而影響湖光鎮第三產業經濟得不到有效發展。針對以上短板,湖光鎮努力促進資源轉化,推動全域旅游實現生態價值轉化,計劃至2023年,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全鎮經濟總體向健康協調高質量發展,社會向更加文明現代化邁進,圍繞“生態建鎮、旅游興鎮、科教強鎮”,生態治理初見成效,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至2025年,全域旅游取得新成效,將湖光鎮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旅游名鎮。
全域旅游方面,形成“一圈兩帶”的發展格局,“一圈”即湖光巖大旅游圈;“兩帶”即新鄉村示范帶、海灣旅游發展帶。 例如古韻花香新鄉村示范帶:挑選優勢資源聚集的村莊,做大做強標志性項目,扶持產業新業態,打造互為補充、互相支撐、聯系緊密的鄉村振興產業鏈,發揮對周邊區域的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海灣旅游發展帶:圍繞“海、林、漁、村、港”,挖掘雷州半島文化,開展“旅游+”文章,發展濱海旅游、湛江美食等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分步走,建設生態休閑旅游名鎮
具體如何實施?廣州對口湛江湖光鎮幫鎮扶村工作隊聘請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對湖光鎮進行了調研和規劃設計,在大文旅方面,先對旅游資源梳理,構思通過分步實施,塑造爆點,以點帶面,支撐湖光全域旅游發展。
打造沿舊縣河風光帶,串聯“生態+旅游”。發揮湖光巖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和南亞熱帶植物園等生態旅游優勢,建設沿舊縣河的綠道等,“串珠成線”,整體串聯生態旅游節點,構建慢行可達的生態旅游線路,成為湛江市區重要的郊野生態休閑帶,彰顯湖光鎮生態旅游名片。
建設農旅產業融合示范地,推動“農業+旅游”。重點依托建設外坡村美麗鄉村示范帶、提升南亞歡樂田園和展現濱海水產養殖,打造以花卉種植、田園體驗、濱海風情、紅樹林觀光等農業為主的產業融合項目,構筑鄉村風貌引領、農文旅體驗、產業項目集聚的湖光全域精品旅游點。
凸顯鄉村古韻、人文資源,聯合高校打造“文化+旅游”。挖掘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特色工藝,提供展示和產品化的平臺;精準識別鄉村歷史文化價值區域,進行保護與修繕,探索結合旅游開發的路徑;通過鄉村與廣東海洋大學等高校進行聯合,鄉村注入學生的文創作品和創新創意功能,成為高校學生展現夢想的新舞臺;整合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和大學生文創等,塑造文化旅游新名片。
形成“湖光巖+”的旅游產品體系,帶動全域旅游發展。通過組合“湖光巖+鄉村”、“湖光巖+紅樹林”、“湖光巖+文創基地”、“湖光巖+特色田園”等產品,在線上、線下進行多渠道推廣,從一日游到多日游的線路組織,以湖光巖百萬流量為引擎,發揮旅游“拳頭”產品作用,整體帶動湖光鎮旅游資源的發展。
此外,配套完善的旅游服務設施,增強湖光鎮全域旅游體驗。在省道373和疏港大道等主要交通干道和景區節點建設標示清晰的旅游指示牌,配套充足的生態停車場保障市區自駕游,提升農家樂和特色民宿發展,借助知名旅游集團等企業力量對鎮域旅游服務企業和個人開展服務培訓課程,實現全域高品質、高質量的旅游接待和服務。
塑“爆點”,以點帶面引領湖光全域旅游發展
工作隊將在2021年底開工,先后塑造外坡村等兩三個“爆點”為示范,以點帶面支撐湖光全域旅游發展。
工作隊在外坡村,基于廣湛幫扶,依托十萬高校師生和百萬湖光巖景區客流,以“湖光鄉愁·青年筑夢”為理念,充分利用鄉村資源,面向湛江市乃至粵西游客,聯合高校實習、創新創業、研學觀光,打造外坡村鄉村振興農文旅融合示范地,主導發展休閑文創、自然觀光、郊野運動、農耕田園、現代農業、產學研配套基地等功能,提升村莊環境和設施配套,扎實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