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航空客機在湛江吳川機場試飛。 記者 郎樹臣 張鋒鋒 劉冀城 李嘉斌 攝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也是湛江發展經受考驗、攻堅克難、取得進步的一年。
全市經濟運行穩中加快、質量效益顯著提升、民生保障持續向好……翻開2021年成績單,一項項舉措落地見效,一件件工作矚目亮眼,全年經濟發展目標任務扎實完成,湛江高質量發展步伐鏗鏘有力,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答卷,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2022年全市經濟工作如何定調,才能讓湛江經濟發展走得更為穩???12月24日召開的市委十一屆十五次全會給出了“路線圖”。
2021年湛江經濟印象
這一年,湛江堅定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堅持穩重求進工作總基調,加強經濟形勢研判,落實中央減稅降費政策,助力實體經濟企業健康發展,“六穩”“六保”取得明顯成效。1—11月,全市新增市場主體5.6萬戶、增長5.18%,市場主體活力不斷增強。一系列積極措施有力推動我市牢牢穩住經濟基本盤。
這一年,湛江堅持海陸空鐵統籌推進,湛江吳川機場成功試飛、廣湛高鐵湛江灣海底隧道“永興號”盾構有序施工、湛江港成為華南地區唯一擁有40萬噸級航道的港口、東雷高速即將建成通車——湛江經濟迎來騰飛,“五龍入湛”格局進一步凸顯,現代化交通體系不斷完善,以大航空、大港口、大路網為主骨架的立體交通體系正在加快形成。
這一年,湛江著力推動園區建設和產業升級,規劃建設約620平方公里的廣東湛江大型產業集聚區,東海島片區成為廣東現代臨港產業主戰場,石化產業集群有望成為全市首個產值超千億元產業集群。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出臺,50多家制造業企業實現“上云上平臺”數字化升級。123個優質項目成功簽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
這一年,湛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扎實推進“營商環境整治提升年”活動,基本完成70項目標任務,“數字政府”建設加快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提升。同時,主動對接“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強與海南相向而行,開放發展步伐不斷跑出“加速度”。
這一年,湛江統籌推進城鄉建設,新建和升級改造8條市政道路、50個小游園和南橋公園,90個“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完成審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增至21個;緊抓RCEP政策紅利,遂溪縣RCEP香蕉國際采購交易中心、徐聞縣RCEP菠蘿國際采購交易中心、麻章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和農海產品交易中心獲批;水產業高質量發展意見出臺,協調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這一年,湛江以“快、準、狠、穩”硬措施奪取吳川疫情防控攻堅戰的勝利,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守好“廣東南大門”。有效完成省、市民生實事,出臺3.0版“促進就業十九條”。新增市區公辦義務教育學位10615個、學前教育學位7090個。2341條自然村100萬人實現集中供水,民生保障持續改善,廣大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2022年全市經濟工作如何發力?
近年來,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視支持下,湛江全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現代臨港產業優勢不斷凸顯,交通、城市、科技、生態等領域高質量發展的架構初步形成,發展態勢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發展前景愈發被投資商看好。
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
全會指出,既要正視存在的困難,也要堅定發展信心,善于捕捉和創造發展機遇。
越是關鍵之年,越要把“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要求落實到政策層面,以“穩”更好地求“進”,以“進”更好地促“穩”。
對此,全會確定了“穩”字主基調,指出2022年湛江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著力穩定經濟大盤,將重點在八個方面發力——
關鍵詞:產業核心競爭力
2022年,湛江要著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積極發揮龍頭項目帶動作用,致力延鏈補鏈強鏈,做強做大現代產業集群。
狠抓重大產業項目落地。推動寶鋼湛江鋼鐵氫基豎爐項目開工、中科煉化二期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動巴斯夫湛江一體化項目全面開工建設,動工建設廉江清潔能源一期項目主體工程。
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加快建設廣東湛江大型產業集聚區,推進東海島石化園區擴建和奮勇片區先行起步區開發建設。支持縣(市、區)按照“一縣一園”模式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動各縣(市)至少建設一個省級特色產業園。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動工建設“粵西數谷”大數據產業園,出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和科技創新政策措施,推動企業上云用云,建設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和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
關鍵詞: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全會指出,明年湛江可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塑造經濟發展新優勢。發揮基礎設施建設對高質量發展的先導和支撐作用,結合補短板、鍛長板,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建設高水平空鐵樞紐。完善機場集疏運體系,加快規劃建設湛江空港經濟區起步區。推進廣湛高鐵湛江段建設,開工建設合湛高鐵廣東段。結合片區綜合開發,支持麻章西城新區、霞山高鐵新城開發建設,發展高鐵經濟。
建設高水平公路樞紐。構建“灣區成環、半島成網”高快速路網體系。
建設高水平航運樞紐。完善海鐵聯運體系,提升港口集疏運功能,加快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
抓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5G網絡建設,實現城鎮、工業園區5G全覆蓋。加快應用場景開發,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關鍵詞:發展內生動力
只有具備內生動力,才能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如何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全會明確指出,要堅持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著力擴大投資增加有效供給。堅持把2/3任務壓實到項目上,堅持“管行業必須管投資管項目”,落實“資源跟著項目走”機制,推動項目建設提速增效。
著力釋放需求推動消費提升。發展直播電商等新業態,激活農村消費,推動線上線下消費加速融合、新型與傳統消費協同共進。整合資源實施大文旅開發,建設湛江灣軍事主題公園、海鮮美食一條街等文旅工程,推動文旅消費復蘇。
著力優化政策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營造尊商重商親商濃厚氛圍,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關鍵詞:營商環境、招商引資
2022年,我市要在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上取得新突破,將狠抓營商環境和招商引資,強化穩增長有效支撐。
持續優化提升營商環境。落實《湛江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出臺優化湛江營商環境措施2022年版。按照“一盤棋”原則推動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數字政府”建設。
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建立健全重大招商項目跟蹤協調機制,支持縣(市、區)領導開展“赴百企上門招商”、點對點精準招商行動。創新招商方式,狠抓龍頭項目招商,強化產業鏈招商、以商引商,推動更多優質項目落地。
關鍵詞:高水平對外開放
全會要求,明年我市要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堅持創新第一動力,深化對外合作交流,不斷提升湛江開放創新發展的動力活力,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
全面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加快湛江灣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繼續引進院士團隊和國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構建政產學研合作平臺。
全面提升開放發展水平。用好RCEP紅利,支持縣(市、區)建設RCEP交易中心,幫助企業深耕東盟市場,穩定外貿增長。抓好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開放平臺建設,爭取以湛江為主體設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積極對接服務“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深化與海南相向而行,深度融入“13+1”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關鍵詞:內涵式集約型城鄉高質量發展
在提升新型城鎮化水平,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方面,全會要求,我市要堅持走內涵式集約型城鄉高質量發展道路,推進城鄉品質提升,建設美麗湛江。
加快城市強芯提質??茖W合理實施新一輪城市更新行動,統籌實施西城片區、湛江北站片區、海東新區起步區三大重點片區開發。推行“智慧城管”,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農業知名品牌創建行動和農村電商工程,推動農業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建設水產品國際交易中心、中央廚房和預制菜產業基地,打造全球水產產業高地。持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對全市84個鄉鎮實施分類分級幫扶,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優化能源和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綠色轉型。加快紅樹林系統保護修復,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打造湛江“紅樹林之城”品牌。
關鍵詞:保障和改善民生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挖掘“湛江味道”,培育“湛江工匠”,出臺“南粵家政”工程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
落實我市3.0版“促進就業十九條”,實施“農村電商”拓展創業和靈活就業新空間。抓好學校、醫院等民生項目建設,重點加快建設廣東醫科大學海東校區、嶺南師范學院湖光校區和湛江一中新校區,推進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海東院區、市第一中醫醫院搬遷改造等5個醫院項目建設。聚焦“一老一小”領域擴大養老托育服務有效供給,完善0—3歲嬰幼兒照護體制機制,推動鎮街社區養老綜合服務中心和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全覆蓋。
持續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海南離島免稅“套代購”走私等違法犯罪行為,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關鍵詞:發展和安全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未來一年,我市繼續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決防范化解經濟領域風險,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基本方針,強化金融領域風險防控,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著力營造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
落實落細“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措施,慎終如始、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聚焦航空、陸路、水運口岸和人物同防“四個方向”,加強閉環管理,筑牢疫情防控安全屏障。
推進自然災害防治能力九項重點工程和“智慧應急”平臺建設,堅決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
(來源:湛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