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吳川市吳陽鎮那郭垌村村民李翠蘭來到廣東東農實業有限公司的“大米銀行”,用糧卡“刷”了5公斤絲苗米,兌現了該公司對農民“藏糧于技”的承諾。(12月26日《湛江日報》)
2018年,吳川一公司創新打造廣東首家“大米銀行”。3年過去,這家“大米銀行”目前糧卡用戶已突破500人,在破解農民儲糧、賣糧、加工等難題上給我們帶來了諸多有益啟示。
所謂“大米銀行”,其實就是企業在提供糧食倉儲和收購等傳統經營業務的基礎上,依托企業信用,采取市場化運營,吸收農民手中余糧“儲蓄”,“儲戶”可憑“存折”(糧卡)隨時提取、購糧、折現的新型糧食經營業態。農戶走進“大米銀行”,就像走進了“儲蓄所”,只不過存取的內容從“錢”變成了“米”。
“大米銀行”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過去,農民辛辛苦苦種了一年糧食,獲得了大豐收,但如果稻谷沒有及時賣出,在保存的過程中,不僅要負擔曬谷、儲糧占地所需的成本,還要承受因霉變或蟲鼠偷吃等產生的損耗,甚至市場銷售渠道不暢帶來沖擊,從而抵消了產量優勢、降低了糧食質量,導致原本可觀的效益輸在了“臨門一腳”的最后環節上。而“大米銀行”的出現,集合了“大米加工廠+稻谷烘干廠+恒溫貯藏倉庫+店面”等功能,能有效解決“儲糧難”“賣糧難”“加工貴”難題。從某種程度上說,“大米銀行”也是從技術上節約糧食的一種方法,降低損耗、保障質量,自然就能讓更多優質大米送達百姓餐桌。
農戶儲糧、賣糧有保障,種植的信心自然就水漲船高,可以放心地擴大種植規模,這也在客觀上促進了當地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推動了當地農業現代化、規模化進程。而從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層面考慮,“大米銀行”的出現減少了“隨地曬谷”“馬路曬谷”等現象,可以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專業的烘干設備還能有效降低曬糧的人力支出,讓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因此,我們在看“大米銀行”帶來的變化時,不僅要看其與農戶之間的“儲糧賬”“賣糧賬”“加工賬”,更要看其為當地鄉村振興帶來的“節約賬”“生態賬”“民生賬”。
“大米銀行”帶來了諸多有益啟示,但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我們也要通過加強監管、探索機制來推動其健康發展,讓農戶存得更安心、更放心。另外,“大米銀行”隱約可見農業綜合服務平臺的影子,有沒有辦法將其與“12221”市場體系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在“互聯網+糧食儲存、銷售”方面的下一個“湛江模式”呢?又有沒有可能通過機制創新,放大“大米銀行”的節約糧食功能,甚至開發打造出親子游、研學游的體驗項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