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二村地處遂溪縣遂城東南方向33公里處,毗鄰官田水庫流牛灘,粵海鐵路從村旁穿梭而過,是一座以黃氏家族為主的自然古村落。古溪河自北向南繞村流過。
村里歷史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既有郁郁蔥蔥的數百年大樹,更有銘刻歷史腳印的千年古井。村里的古民居建筑群是粵西地區保存較好的古建筑之一。2014年,蘇二村獲評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成為粵西唯一一條獲此殊榮的古村落。
2019年,廣東省評選出100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其中,湛江遂溪縣2條路線入選。而遂溪縣建新鎮蘇二村,作為粵西地區第一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被納入“遂溪鄉村人文古色線路”。
近日,記者一行走進蘇二村,一起感受這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的獨特魅力。
千年古村 古韻悠悠
早在北宋年間,黃氏始祖從福建莆田遷居這里開基拓業,繁衍生息。今日的蘇二村,分為古村和新村兩部分。20世紀80年代中期,古村的大部分居民遷進了新居。但是村民們每逢婚喪嫁娶,紅白喜事,仍不忘回老屋祭祖,還要張貼上大紅對聯,并在祠堂里擺宴席,其風俗一直沿襲至今。
談起蘇二村的村名,自然離不開蘇東坡這位宋代大文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一千古絕句也讓蘇東坡“吃貨”神態畢露。恰巧,原名為“荔枝村”的蘇二村,也因此與蘇大學士結下過不解之緣。
蘇二村的荔枝樹自古已遍植于全村的村道小巷坡地,因而得名“荔枝村”。相傳蘇東坡被貶至海南時,慕名走進栽滿荔枝的“荔枝村”,可惜沒能趕上荔枝成熟的季節,只得悻悻離去。后來,蘇東坡遇赦北歸,再次踏進荔枝村,村里長老捧出味道最美的荔枝王——“雙袋子”來招待他。蘇東坡終于得償所愿,大啖荔枝之余,更是對這一佳果贊不絕口。村民為了紀念蘇東坡兩次踏進荔枝村,便把荔枝村改名為蘇二村。
斗轉千年,時代更迭,文豪早已駕鶴仙去,但蘇二村數百年樹齡的古荔依舊密布村圍,繁茂茁壯如故。
特色古民居 盡顯百年繁華
踏進蘇二村,足下寬厚的青石板錚錚有聲。作為粵西地區保存古民居建筑較好的村莊之一,蘇二村現存古民居113座,占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多為明清時期的古建筑。
在高處向下俯瞰,一條縱向的主道和多條橫向的巷街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布局,街巷以青石鋪地,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
“丹楹刻桷,雕欄畫棟,顯赫十里人家。”目之所至,皆是舊時氣勢恢宏的豪宅群——苔痕斑駁的古建筑在細薄的陽光下顯得格外醒目,色彩張揚的紅磚、昂首高翹的屋脊、波浪般蜿蜒盤旋的山墻……蘇二村高聳古建筑群遍布在布局工整的村莊大道,它們垂垂老矣、默默無聲,卻又似低沉沙啞地訴說著歷歷在目的陳年往事。
隨著游客們一路嘖嘖稱奇的聲音,記者走進了當地最具代表性的一戶大屋——“攔河大屋”,這座民居占地足足占地一條街,共有50多間內房,門口足有100多個,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非常罕見。
大屋第26代傳人黃貴森老人介紹說,攔河大屋是村宅中最大型最完整的豪宅,單是圍墻就有兩丈余高,屋中尚保存著完好的槍口和炮口,墻上還設有階梯走道,主要為舊時抵御賊寇外敵之用。
夕陽斜照,紅霞漫天,屋頂上的古墻蜿蜒盤曲,氣勢恢宏。如今頂墻上尚有百余個垛口,四面壁壘高墻,游人仿佛置身守衛森嚴的高大城池。往深處探索,直見庭院屏風處豎列一幅黑漆為底的大型石雕,足有三人之高,盡管石雕圖畫受損嚴重,但仍能從中瞥見幾束雕工精美的荷花。
村中的古民居一般為一進四合院式,分上房、套房、廂房、門廳、照壁、院子等幾部分;也有二進四合院式,分前后廳堂、套間、外院、里院、巷及偏房等。
細細品味,村內的民居浮雕內容既有神話傳說、花草樹木,兼有鳥獸蟲魚,殘損的壁畫中依然顯得栩栩如生。據村中的老人介紹,舊時一戶大屋主人單是為了修飾門前的壁畫浮雕,便足足耗時了三年之久。足見當時對于山墻和線條、門額題字、花雕圖案及屏門花草雕刻等裝飾的重視。
除了使用較為大眾化的粗大而平直的屋脊外,蘇二村人還大膽地使用了弧形屋脊,或為馬鞍,或為燕尾,檐角高翹,體現出古時的蘇二村人敢于打破傳統建筑體制,表達著與生俱來桀驁不馴的勇氣。轉眼百年,凝望著一座座大宅裸露著的粗糲紅磚,依然令人心生敬仰。
在該村村委會主任的帶領下,記者一行繼續往村中心走去,直到看見由石制圍欄圍起一方千年古井,名為“八角井”,據黃貴森介紹,這是當年所有村民的吃水井,井口井壁全由青石條層層壘疊。
據介紹,蘇二村的祖先為解決喝水問題,千辛萬苦打破巖層才挖出這口深井。如今在井口周邊,繩拉桶提的勒痕仍歷歷在目,代代祖孫憑打水時雙足用力踩出的深深凹槽令人過目不忘,這都是代代蘇二村人生活過的痕跡。如今,村民都已喝上方便的自來水,但仍永不忘記古時挖井人百折不撓的勇氣和不辭勞累的精神。
文脈之鄉狀元情 厚植書香底蘊
蘇二村文化宮由鄉賢黃壯英捐助修建的黃氏祠堂和蘇二村文化宮二者合一,紅墻灰瓦,古樸莊重,既是黃氏族人祭拜先祖之地,又是村民子女讀書休閑的活動場所。宗祠內的書塾、書院和清代狀元林召棠題寫的“慶余堂”匾額陳列井然,始終保持著傳統書塾的整潔與嚴肅。
值得一提的是,蘇二村除了流傳有“蘇東坡二進荔枝村”的故事外,流傳最廣的,還有“狀元拜豬槽”的故事。
據蘇二村的村史記載,蘇二村舉人黃中潤和粵西唯一狀元林召棠乃是結拜兄弟。林狀元來到蘇二村為黃中潤的母親拜壽。他初來乍到,剛到黃家門口時,見一老婦正在喂豬,經介紹后才獲悉婦人正是黃中潤的母親。狀元不顧身份,當即跪在豬槽旁向黃母行禮參拜。黃母見狀也急忙回屋凈手更衣,出來后雙手扶起還長跪在豬槽前的林召棠。自此,林召棠守禮知節的賢孝故事便代代流傳開來。
蘇二村的石豬槽至今仍保留在文化宮中,石豬槽旁豎立著四幅屏風書法,字跡流麗娟秀,村中小兒皆能誦之,正是林狀元給黃母拜壽時所作。
傳統士大夫的禮節讓蘇二村村民深深感受到來自讀書人的古雅高潔,同時也為蘇二村埋下了讀書的種子——慎身修永,崇德尚學,自此也成為蘇二村誡勉子孫勤奮讀書的祖訓。
勤奮讀書蔚然成風,村內也人才輩出。自從恢復高考后,該村涌現了博士生、碩士生二三十名,本科生一百多名。其中不乏清華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著名學府的學子。
發展文化旅游 古村煥發新生
在這條近千年的古村落,蘇二村的老居民歷經積淀,已經洗練出一股閑適自得、安居樂業的生活態度。
在村中,有兩株遮天蔽日的巨大榕樹,歷經歲月的打磨和雨水浸潤,最終長成了相互纏繞的連理枝,碗口粗的茂密枝干以及秀發一般的須莖盤根錯節地一直垂到地面。
蘇二村人喜歡在樹干上綁起吊床,農忙過后即來到樹下休憩,閑時泡上一杯清茶,與鄰居手談幾盤,觀天外云卷云舒,如此怡然的慢節奏生活,教人好生艷羨。
而在另一邊廂,蘇二村的村口處,三棵參天古樹——見血封喉樹立在廣場中心,一棵超過300年樹齡的古樹長勢尤其挺拔,如同一張撐開的遮天大傘,亭亭如蓋,蔭庇一方,像極了威風凜凜的護村武士。
蘇二村的民俗也與雷州半島的民間文化一脈相承,每逢重大節日,此地最為熱鬧,村人的舞獅、游神、做大戲、放花炮等活動便在此處上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
走馬蘇二村,我們欣喜地感受到村民建設新農村和保護開發好歷史文化名村燃起的熱情,聽到他們緊跟新時代前行的足音——蘇二村成立保護領導小組,將著手謀劃蘇二村的古民居修繕保護工作,嚴禁破壞古村旅游資源、植被景觀等行為,積極申報文物保護單位,自籌資金和爭取國家資金支持,對古村落巷道和部分古建筑進行修繕,對具有特色的古建筑、古石盆、古樹、古井、古池塘等加以保護……同時,他們還計劃打造特色民宿,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