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在進行石油產品的檢測分析。
在湛江海關技術中心,有這樣一位檢測員,多年從事進出口石油、化工品檢測工作,把自己的青春和熱情奉獻在守護國門安全第一線。他就是化礦石油實驗室高級工程師林海。近三年獲取了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湛江市勞動模范、海關總署技能比武個人三等獎、湛江海關1次個人記功和4次個人嘉獎、“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練就“火眼金睛” 維護國門安全
日前,記者走進石油樣品室,一股濃烈的汽油味撲面而來,工作臺上放著大大小小檢測好的桶裝石油產品。“我手里拿著的這個樣品是一瓶‘紅油’,紅油是香港特區政府免稅提供給流動漁船作海事用途的柴油,因屬免稅供應商品,與內地油價相比差價巨大,走私分子將其走私到國內銷售,嚴重擾亂國內成品油市場秩序。”林海一邊端詳著手中的“紅油”,一邊耐心地介紹道,走私分子為了逃避執法部門的監管,需要對紅油進行脫色,在這過程中會加入一些酸或脫色劑等,這不僅傷害機動車部件,還嚴重危害生態環境。但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把紅油里的跟蹤物找出來,讓其“無可遁形”。
近年來,湛江海關切實將禁止洋垃圾入境這一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舉措落實到位,深入開展“藍天”專項行動,提高固體廢物屬性鑒別能力,筑牢安全防線,堅決拒“洋垃圾”于國門之外。2019年至今,林海和同事完成了30余批次的固體廢物鑒定,鑒定出包括再生鋁、膠清橡膠、廢礦渣、牛皮革等8批固體廢物,其中退運一批固體廢物“硫鐵礦渣”總數高達8.8萬噸,是新修訂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20年9月1日實施以來,湛江海關首次在貨運渠道查獲大宗的固體廢物,以實際行動守住自然生態安全。
當談及是如何練就這一身本領時,“技術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定要把工作做實、做專、做精、做尖,水平提升只能通過日復一日的學習和積累。”林海告訴記者,2008年研究生畢業的他,帶著激情和夢想來到湛江海關技術中心工作。為練就過硬的業務素質,他刻苦鉆研,堅持學習積累石化領域的知識,剖析檢測標準方法中的關鍵因素,強化檢測技術的訓練。此外,他勤學好問,主動向身邊的前輩同事學習,向兄弟海關的同行取經,逐步成長為名副其實的行業技術“牛人”。
做好傳幫帶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行走在湛江海關技術中心大樓,無論是樓梯走道,還是實驗室,亦或是“林海勞模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墻上掛滿了檢測工作照以及所取得的榮譽,濃濃的學術氣息撲面而來。“湛江海關高度重視科技工作,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海關工作全局位置,堅持把人才作為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據林海介紹,近年來,他以“林海勞模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為平臺,扎實開展“師傅帶徒弟”新型學徒制,一對一結對子,一對多傳幫帶,發揮勞模的橋頭堡作用,提升隊伍整體技能水平,工作室先后培養出高級工程師3人,工程師5人。
為提升執法把關支撐能力,林海帶領團隊先后打造“國家石油和生物能源檢測重點實驗室”“華南石油及鐵礦石檢驗鑒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該工作對推動海關快速適應新一輪產業布局調整,提升港口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開展技術研究,陸續攻關國際國內檢測標準100余項、檢測項目400多項,實現了石油、礦產品等的全項目檢測能力,為更好地發揮執法把關技術支撐作用奠定堅實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為幫企業爭取投產時間,林海與團隊加班加點對中科煉化進出口石油檢測,鉆研檢測標準,確保檢測質量與檢測速度,在各個環節壓縮檢測時長,原油整體檢驗時長壓縮了1個工作日,提升通關效率,2021年檢測原油298批、3000多萬噸。為保障春耕備耕,快速驗放進口硫磺、液氨等各類農資化肥及其原材料;支持鐵礦石保稅加工和保稅原油期貨交割業務,助力“大循環”和“雙循環”的發展。
除了完成日常檢測工作之余,林海還積極投身科研工作的研究,主持或參與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2項,社會團體科技獎勵3項,其中主持的項目《入境油品關鍵檢驗技術、檢測裝置和標準體系的開發及應用》構建了對入境石油的檢測技術、實驗設備、標準體系、監控系統為一體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保護國家利益,保護生態環境,該項目獲得2021年的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完成專利8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參與編著專著2本,發表論文2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10篇);主持或主要參與完成行業標準修制訂12項。這些科研成果成功轉化輸出,為湛江海關口岸執法把關、服務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