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風鎮領導探望103歲的陳鳳蓮(左三)。
在動員60歲以上老人接種新冠疫苗的行動中,雷州市的調風鎮意外地成了新媒體上的“網紅”——這個常住人口5萬多人的鄉鎮竟然有29位百歲以上老人,且其中26名已完成了新冠疫苗接種(另3人因身體原因不宜接種),比例高達九成。
按聯合國評定“長壽之鄉”的每10萬人擁有百歲老人的比率系數折算,得出調風鎮每10萬人擁有51名百歲老人的驚人比例,這一數字近7倍于聯合國“7.5”的標準,5倍于國內“10”的標準,領先國內70多個獲評“中國長壽之鄉”的地市。
這個意外“走紅”的長壽小鎮調風鎮,到底擁有怎樣的長壽“密碼”?近日,本報記者專程前往探秘。
網紅長壽鎮壽星如云
去過調風鎮的“驢友”,印象最深刻的是“紅樹林之鎮”和“風車小鎮”,前者源自國內首個以紅樹林濕地為主題的國家公園——九龍山國家級紅樹林濕地公園;后者源自因雷州灣和瓊州海峽兩大風場交匯而形成發電風車林立的獨特景觀。
景觀四季暖風融融,調風鎮的得名并非來自“風”,而是來自于古越語,意為大坡。
位于雷州半島東岸線較偏僻段,至今未通國道。
記者從赤坎區出發探秘調風鎮,由雷湖快線轉上半島東側的百年海堤路,堤外連綿近1小時車程的紅樹林鷺飛魚躍。駛近調風鎮區時,蜿蜒的鄉道旁村落稀疏,大片農田上矗起無數的發電風車,這一奇特景觀,曾被“驢友”稱為“國內最歐化的鄉村田野”。
在電話里談及驚人的百歲老人比率系數時,調風鎮黨委書記陳誠漢稱,鎮里的 29名百歲老人男女比例為7男22女,另外90至99歲的“百歲老人第二梯隊”有 437人之多。因接種疫苗而成為“網紅長壽鎮”后,節假日驅車前來踏青的周邊車友絡繹不絕。
陳誠漢邀記者一起走村入戶,進行實地探訪。
紅樹林魚蝦常上壽星菜盤
當天上午,記者和陳誠漢走進水尾村時,躺在門前網床上的103歲老黨員陳鳳蓮趕緊從網床上直起身子,燦爛的陽光從葉縫間灑在她古銅色的臉龐。
每逢晴天,陳鳳蓮忙完清掃后都會踱到樹蔭下的網床前,半躺著和乘涼的村民拉家常。她極愛干凈,網床前的泥地幾乎很難找到落葉。正因良好的衛生意識,該鎮剛開始動員60歲以上老人接種疫苗時,老人便率先響應,并以自己良好的身體狀況現身說法,帶動全村老人接種疫苗。
“全民抗疫是大事,我們老人不能拖后腿。”陳鳳蓮說。
據老人的孫子周青介紹,陳鳳蓮食量不大,但從不挑食。村民有時帶些自栽的黃皮果、木菠蘿給她,她淺嘗輒止從不貪嘴。隨著年齡增大消化能力減弱,這些年來老人已較少吃禽畜肉類。
調風靠海,老人的菜盤里常年有小魚小蝦。每次吃完魚蝦,老人會把魚刺、蝦殼清理干凈,以免引來螞蟻。周青稱,無論寒暑,奶奶都堅持每天洗澡。老人心態很好、性格溫和,他從未見過奶奶生氣。
當天上午在調風鎮課堂村委會辦公樓里見到了另一位百歲老人曹老太。
103歲的她曾動員102歲的老姊妹結伴接種疫苗,“雙百歲老人接種新冠疫苗”在當地傳為美談。據曹老太憶述,她是湛江市赤坎區人。
現在,曹老太一家四代同堂,聚餐時有32人共桌。
曹老太健談又不失睿智,最喜歡“憶當年”,當年糧食不夠吃,他們用瓜果和魚蝦替代;現在生活方式改變了,兒孫還要專程買天然的小魚小蝦給她吃;從前大家都送老式的手搓糖膠,而今晚輩探望她時帶來的是進口的葡萄……
和陳鳳蓮相似的是,曹老太作息也極有規律,每晚都是九點多休息,早上六七點即起床,且從不和晚輩慪氣。據她的晚輩“揭發”,老太太深藏“選擇性失聰”的絕招,家人說的“過火話”,老太太總是“聽不見”。
據當地民政工作人員總結,調風鎮的百歲老人群體大多有這樣的共性:早年所生的兒女較多,“基本都有三五個”;老人年輕時生活都比較艱苦,長年干農活;生活態度樂觀,不愛動怒;喜歡吃當地紅樹林半咸淡水捕撈的小魚小蝦;作息很有規律,一般是晚上9點左右就休息,早上6點就起床。
長壽密碼尚待進一步破解
對調風鎮的“長壽密碼”,陳誠漢表示,目前尚待科學系統地進一步破解。從表象上,調風尤為突出的長壽現象歸結為“好山好水好人”?!昂蒙胶盟笔巧鷳B因素,“好人”是人文因素。
因地處偏僻,調風獨特的地形地貌氣候生態過去鮮為人知。在歷來苦旱的雷州半島,調風的年降雨量長期超過2000毫米,豐雨與強日曬量并存,東、南兩向海洋季風交匯,不但使得濕地植被繁茂,果蔬四季不絕,也帶來四季溫潤宜人的氣候。
調風地形以濱海臺地為主,境內有古火山遺址群,包括海拔226米的仕禮嶺、海拔259米的石卯嶺,與英利鎮交界處還有海拔247米的鷹峰嶺。在海洋季風的作用下,群山之間形成了10多平方公里的豐沛集雨帶,長20余公里的青桐河將集雨排至東岸海灣,入??谔幒拥莱湿毺芈菪巫呦颍瑵竦厣霞t樹林叢生。九龍山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正設在青桐河入海處,長年棲息逾百萬只鷺鳥。另外,該鎮南部與徐聞“菠蘿的海”距里很近,擁有的低于海平面凹地,氣壓略高于標準大氣壓,形成天然的“氧艙”。
調風東岸海灣,包括東北側的雷州市東里半島和南側徐聞縣的錦和、前山、新寮三鎮,由于地表河流長年將火山巖風化而成的富硒磚紅壤沖入,灣內水較淺,還沖積形成了幾個小島。由于灣畔各鎮均屬傳統農漁鎮,鮮有工業化帶來的污染,灣內紅樹林生態體系的半咸淡水質,生長了大量的近海小魚蝦,成為當地老年人喜愛的食物。海灣外的深海,水質極佳,是白海豚常出沒嬉戲的海域。
在調風富硒磚紅壤為主的農地上,遍植甘蔗、菠蘿、香蕉等肥藥用量少的作物,加上豐沛雨量帶來的地表自然沖刷,令當地鄉村的飲用水源品質極高。同時,高日曬量帶來植被的充分光合作用,被山水田園環繞的村莊,成了“富氧村”。
按陳誠漢的說法,調風鎮還有“好人”——優秀傳統的人文底蘊。
當地居民常說,鎮里“只有半條煙囪,卻有百年詩書”。所謂“半條煙囪”指唯一的糖廠煙囪,每年只在榨季兩三個月冒煙;“百年詩書”指自清朝至今,調風鎮傳承的“耕讀傳家”風氣。“耕讀而仕”的歷史名人包括清漕運總督王夢齡、解元王定九、翰林學編修廣東大儒陳昌齊,調銘村丁氏因連出七名舉人而獲“文擎雷南”的美譽。當地村莊形成了崇尚孝悌睦鄰、寬仁勤儉等傳統美德的風氣。清乾隆年間,南田村民因與相鄰的祿切村小事糾紛而上書向身為京官的陳昌齊求助,號觀樓的陳回書“有千年祿切,無百年觀樓”,即祿切村可存千年——我陳觀樓活不過百年,勸告鄉鄰們相處以和為貴。祿切村人聞此消息,也深受感動,從此兩村人握手言和,友好相處至今。
除“寬厚不爭”的傳統外,堅持適度的勞動也是調風鎮百歲老人的康養秘訣。在對調風各村的走訪中,記者發現,不少老人或剝花生或編竹筐,有說有笑,手沒閑著。